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56期
编号:138765
经脉流注木人与经穴髹漆木俑
http://www.100md.com 2021年5月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56期
     1993年春,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在发掘西汉二号木椁大墓后寝中,出土了一具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型。身高约为正常人体的六分之一,工艺精致光洁,头、颈、躯干及四肢各部分尺度比例合理,符合体表解剖学标准。凡属明显的体表特征,如骨、腱及正常皮皱的隆起与凹陷,五官、乳、脐等外观均能充分表现。木人出土时虽有部分肢体残损,但左右侧肢体的结构对称整齐。木人身上镌记着19条纵向上下循行的红色漆线的经脉循行径路,但均未有标明经脉名称。其中位于身体正中线的一条,其循行路线与《难经》《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督脉分布途径基本相同。其他18条纵向循行的主脉,均在身体两侧左右对称分布,每侧各9条。其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记载的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经脉分布方式基本相同,这9条经脉加上督脉共同形成了木人的十脉系统。至于为何缺失足三阴经脉和任脉,有待专家们考订。

    从二号汉墓的发掘结果和墓葬的型制、遗物特征方面资料综合研究,专家们认为,此墓下限应在汉武帝之前(公元前140年),相当于西汉中、早期。

    医史文献专家马继兴先生认为,针灸木人的经脉系统是早期经脉学的一种。它与其时代相接近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的经脉学说具有直接相承的亲缘关系不同,而是和这三种古书之间仅在某些共同点上具有间接的联系。因而就木人的经脉系统本身来说,已独自构成了另一类先秦时代特有的经脉学说流派。

    2012年春,在四川省成都市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具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木俑,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不同部位还有阴刻的铭文,由红、白两种颜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百余个腧穴清晰可见。此人体经穴髹漆木俑,较之绵阳经脉小木人,图文更为精确,或为师承教学模型。

    上述经脉流注的木质经脉流注木人和经穴髹漆木俑人体医学模型,均是考古史上最早发现。它们的出土对于后人了解古代经络理论的形成、演变、腧穴的定位与经络的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汉唐以后绘制、铸造针灸铜人教学模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单健民), 百拇医药(单健民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