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77期
编号:136971
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77期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数十年以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实际应用获得突破性成就,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保障居民健康作出突出贡献。也要注意到,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仍有待统一,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方式还存在争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资源总量不足,临床科研存在一定局限性;中医和西医突破各自壁垒、取得共识以获得国际性认可,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规模、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临床科研体系架构为研究重点,开展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行业宏观研究,力求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促进发展。

    本文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实践经验,总结突出成就、梳理发展现状,凝练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化等发展瓶颈,论证新形势下的建设目标,以期为发展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型整合医学提供理论参考。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地位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1958年毛泽东主席作出“西学中”重要批示,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此后,促进中西医结合成为国家一以贯之的医疗卫生工作政策之一。

    在新时期,国家继续重视并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6年,国务院制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2017年,国家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鼓励中医和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西医结合医学融汇传统医学及现代西方医学,各取所长,取得了丰硕成果,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促进了我国及世界医学发展。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中成药二次开发、人工麝香产业化、砒霜制剂治疗白血病、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等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这些重大进展都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体系,在保护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医学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在我国,中医药用于防治传染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面对未知病毒、暂无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医学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供更好的生命支持,增强患者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进而取得良好的综合疗效。

    我国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防控过程均有中医药的深度参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汲取了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防治经验,中医药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协同运用。

    国家紧急启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有效方剂筛选研究”专项,旨在迅速找到针对新冠肺炎有良好疗效乃至特效的核心方药;针对清肺排毒汤等中药复方,完成了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有效者纳入诊疗方案并全国推广应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先后发布了8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从第3版开始加入中医诊疗方案,此后逐步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建立中医方舱医院、中西医联合会诊巡诊制度,发挥了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
, 百拇医药
    各省份依据自身气候特点,出台了相应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及方案。

    目前,可检索到的国内外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约有50项,注册方案较全面,覆盖了预防、诊疗、康复等过程。以中药“复方连花清瘟胶囊”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代表的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较高等级的临床证据。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加强各方协作以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有效性,依然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有待深化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瓶颈与挑战

    中西医结合资源总量不足

    截至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约为1.007×106个,总床位数约为8.807×106张。其中,中西结合医院仅有699个,床位数约为1.177×105张(不及总量的1%);中西医结合门诊部仅有468个,中西医结合诊所有8360个(较2018年减少29个)。这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足,相关防疫体系有待完善。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这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平台建设相对不足密切相关。截至2019年,全国仅有2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为749个,而中西医结合相关单位的数量仅占9%;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培育学科单位仅有8个。

    虽然我国在医药卫生方面的投入保持了稳步增长态势,但占比依然偏低。2019年,卫生部门财政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23%,而中医类(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2%。中西医结合资源的总量不足、医院及研究机构力量相对薄弱,制约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规模。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科研存在局限性

    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才正式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部批准);截至2017年,全国仅有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资源有所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专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的理念及定位模糊,与其他中医类专业同质化现象明显;中医、西医课程整合程度不够,权重不统一,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中医经典理论课程被过度压缩;以理论讲授为主,临床实践偏少,中西医结合本科、硕士毕业生难以匹配市场需求,进而导致出路困难。
,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中医证型的判断多以主观因素为主,目前虽有脉诊仪和面诊仪等客观化、商品化的仪器,但其准确度、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多以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减少为主要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说服力低,仅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研究证据;中医与西医合作性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结果缺乏共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的方法学设计,优化干预方案、疗效评价指标,提高可操作性。

    中西医结合医学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

    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西医源于西方自然科学,一个注重整体,一个注重“组织—细胞—分子”机制,由于观念不同导致难以沟通、“结而不合”等问题。单纯采用西方自然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解释传统医学,将进一步限制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国际认可度,提高中医中药的诊治与评价诊断的正确性、科学性、可重复性,推广人们对中医药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认识,是在当前及后续一段时期内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并加快“走出去”步伐的瓶颈。然而,中西医结合诊疗缺乏国际化标准、国际间合作少、经费海外筹措困难等因素制约着国际合作进程。
, 百拇医药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点建设内容

    整体建设目标

    中西医结合医学重在整合中医、西医的优势并避其弊端,体现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个体化与精准医学的结合,采用现代语言阐明中医的科学内涵,揭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面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通知,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强联防联控;相关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验证了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的价值。

    着眼长远发展需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快速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建立符合中西医结合发展客观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使得中西医结合的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实现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能力及研究水平的大幅提升。重点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获得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完善国家中西医结合重大慢病、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体系;健全中西医结合发展支撑体系,培养中西医结合后备人才力量,提升行业整体科研水平、产业智能化水平。
, 百拇医药
    三是扩大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国际性影响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引导中西医结合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世界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进程,保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继承创新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居民共享发展。

    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路径

    支持综合医院提高中西医结合的工作能力,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规范设置综合医院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加强县级综合医院的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做好信息化保障。将中医纳入多学科联合会诊体系,开展综合医院与中医院、综合医院内跨科室等不同层面的中西医协同攻关。

    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感染性疾病防治医院,完善国家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医疗体系,优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稳步提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治疗水平。

    提升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优先举办儿科、妇科、肛肠科等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发展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医疗机构,示范并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
, 百拇医药
    教育科研方面的建设路径

    健全中西医结合教育临床科研体系

    通过医教协同,尽快构建多层次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办学体系。在西医、中医的院校教学中,互设中医、西医的特色教学与实践课程,支持西医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在“双一流”院校中培育一批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生,加强中西医结合相关知识、能力的教育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临床诊疗能力的锻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必要的教学改革。支持相关高校设立中西医结合健康促进、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等专业。

    发展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技术与产品,支持目诊仪等基于大数据理论的现代科技产品研发,协助提升中医诊断的客观性、标准化。合理扩充中西医结合医学示范推广研究基金的规模,深化有关经典方剂、特色医疗技法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引入现代化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AI)等技术并与传统医药结合,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与传承创新,加强科学内涵的阐释。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与智慧医疗融合的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如新型目诊仪、艾灸设备等。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需求,持续建设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信息化平台,为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必要条件。
, http://www.100md.com
    提升循证医学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互补的现代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能力

    目前国家和地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已经发布了多种涉及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案,但限于诊疗评估指标缺乏客观性,达成共识还需时日。中西医结合早期介入非常关键,但中医辨证施治多具有主观性,以医者的个人经验为主,部分制约了中西医结合医疗手段的运用。为此,应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更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评价体系,为中西医结合疗效提供有力证据,不断提升认可度。

    建立基于“辨证论治、病期证结合”的现代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研究提炼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诊断的最佳结合点,补充西医“有病无证”的不足,弥补中医“有证无病无期无型”之尴尬,从而显现中西结合独立存在的指导价值。细化“宏观辨证 + 辨期 + 微观辨病”的结合模式,形成辨证、辨期、辨病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手段。推广“病期证结合”,支持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预警),实现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国际化。
, http://www.100md.com
    建立以循证医学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互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评价体系(含治疗、疗效、预后)以及相应的国际化推广模式。发展包含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特征在内的多中心、大样本数据网络信息系统与资源平台,涵盖中医证候、西医临床、病理样本、生物标志物“四位一体”资源库。论证并推动以循证医学和真实世界研究互补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进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制定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推广战略的路线图和行动计划,完善相应的国际化传播模式。

    对策建议

    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理体系

    建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从疫情防控、中药监管、诊疗规范、执业范围等方面完善配套的中西医结合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

    在法律层面完善对新发传染病疫情的中西医结合防控措施,发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独特优势,优化主动预防型的疾病防控体系。
, 百拇医药
    加强中成药、中药新药研制、生产方面的监管规范,提升中药质量,激发中西医结合制剂的创新能力。

    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质量控制及流程,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规范,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规范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行为,尤其是临床指南、管理指南的规范体例与格式。

    合理扩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执业范围,完善中西结合医师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

    将确有疗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产品纳入医疗保障范围。

    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人才和队伍建设

    加强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人才培养,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架构体系。

    设立中西医结合专项人才培养项目,面向“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需求,鼓励多学科交叉,将AI技术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控传染病的能力。
, 百拇医药
    实施自主品牌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项目,注重多学科协同培养,增强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的专业水平、国际交流和创新能力,打造“高精尖专”的业务团队。

    深化继续教育,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学历后教育体系;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及培训体系,着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吸引优秀的中医、西医人才进入中西医结合队伍,促进中西结合医师的科学配置与合理流动,加强社区中西结合初级诊疗服务体系。

    推动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发展

    推动中西医结合走向国际是必然之路。

    重点将中西医结合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范围,将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纳入“一带一路”医疗卫生一揽子解决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服务出口基地。
, 百拇医药
    合理运用和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动员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高校、科研机构与华侨组织联合,形成供给力量多元化的国际健康社区。

    加强学术交流,支持中西医结合医学论坛、期刊出版等多种方式的国际交流合作。

    注重中西医结合医学成果转化,将医疗科技与商品贸易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疗产品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影响力。

    鼓励跨国家、跨地区的人才与项目交流,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落地。

    弘扬中西医结合文化

    凝练中医药文化精髓,促进中西医结合文化传播。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传播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居民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加强中西医结合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中西医结合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丰富传播内容和方式,建设中西医结合文化传播人才队伍。

    建设中西医结合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创作中西医结合文化精品,促进中西医结合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的融合发展,打造优秀中西医结合文化品牌。

    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西医结合行业特有的良好人文环境。(王聪慧 冯哲 尹智炜 李爽 陈香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