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地榆
编号:139532
止血良药地榆
http://www.100md.com 2021年7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90期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广袤的土地滋养着万物生灵,与“地”有关的植物名字,更是给人亲切的感觉,仿佛带着泥土的清香、带着温暖的呵护,而将地和榆结合在一起,却给人一种轻松和快慰,明明是株型高大的榆,却与脚下的大地合称,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所以不甘于平凡的地榆,将自己如紫色桑葚般的花儿高高擎起,以展示自己的“不同凡响”。

    地榆为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区,日常生活并不常见。与常见的蔷薇科植物明显不同,地榆叶片为羽状复叶的小叶长圆形,小叶与榆树比较类似,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锯齿状,花色为紫红色至暗红色,穗状花序顶生。地榆是没有花瓣的,仅有四枚花萼,连成片的花萼簇拥在一起,再配上细长的柄,远远望去似成熟的桑葚一般,又似紫红色的稻穗儿一般,在风中轻轻摇曳。地榆的花果期为夏秋,可一直延续至霜降。因为其花能够长期保持不褪色、不变形,经常被当作自然的干花,用作装饰。

    地榆入药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载:“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本草图经》载:“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而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地榆别名众多,因其叶有黄瓜香味,又名“黄瓜香”;“红地榆”和“血箭草”,皆与其花开颜色有关。

    地榆根为临床常用的止血要药,《名医别录》云:“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其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胃、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其气微寒,味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沈而降阴中阳也,沉坠直降,专主下焦血,常用于下焦血热妄行之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血痢,以及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等。地榆炒炭之后可以增强其止血以及敛疮的作用,故临床常用“地榆炭”。

    《神农本草经》记载:“(地榆)主妇人乳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圣惠方》中记载有地榆治疗妇人漏下的方子:“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如今,地榆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神农尝百草,抑或是时珍著医书,人们从未中断对本草食用价值的探索。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食用地榆的习惯也很早就有,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一书中记载:“其根外黑里红,似柳根,亦入酿酒,药烧作灰,能烂石……采嫩叶炸熟,用水浸,去苦味,换水淘净,油盐调食,无茶时用叶作饮,甚解热。”人们将地榆的嫩苗煮熟去苦味,然后再凉调,或者泡水代茶饮用,这样的习惯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地榆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欧美地区常用它来做沙拉,其特殊的香味也为美食增色不少。除此之外,人们还将地榆做成药膳,如地榆粥、地榆三七花汤、地榆炒石耳等。(邓海祥), 百拇医药(邓海祥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