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学专家
编号:213912
楼之岑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楼之岑

     楼之岑 (1920—1995)

    楼之岑,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40多年来从事我国生药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他注重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发展我国生药学事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国产生药形态组织和中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楼之岑,1920年1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并入安吉县)一个穷苦的中医世家,原籍浙江东阳。祖父是位中医,父亲能诗善文,以行医及教书为业。他童年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

    1936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冬,北平和上海沦陷,浙江北部各校纷纷南迁,学生返家等待复课通知。他回家乡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1939年2月,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
, 百拇医药
    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时,他各科成绩均获优秀,总成绩第一,英语、德语和日语均能顺利阅读原文书刊,并能用英语与德语进行短篇写作和日常会话,为后来出国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药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先后担任大学部的有机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制药化学的讲课与实验,以及专科班有机化学讲课与实验。1943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1944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国内同类书籍的第一部,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4年冬,他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于1945年9月,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夏,获药学士学位,遂专门从事生药学研究。1948年夏,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J.W.Fairbairn)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1948—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1950年,被伦敦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 百拇医药
    1948年,他接到国内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50年,他获博士学位后,舍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于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

    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执教,并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实践中,他对生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作了大力改革。1955年,我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北京郊县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亲自带领学生翻山越岭,调查当地的药用植物,并因地制宜地建立“土药房”,开办“土药厂”,把采挖到的药材加工成各种药剂,帮助当地“赤脚医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并多次举办“赤脚医生”认药、采药、制药学习班,自编自印《赤脚医生通讯》,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和北京市卫生局的重视。
, http://www.100md.com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大学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在他的指导下,对生药学教材和实验讲义又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1979年,他主持开办了第一届全国生药鉴定进修班,并亲自授课和带专题作业。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他被首批任命为生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多年来,他除担负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担任了中国药学会理事(1952一1978年)、常务理事(1979—1988年)、秘书长(1980—1984年)、理事长(1984—1988年)、名誉理事长(1988年起),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79—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4—1991年),设在德国的药用植物研究学会会员(1980年起),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与常务理事(1952—1979年),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1943年起)。先后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顾问(1954—196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顾问(1958年起),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合作中心顾问(1981年起),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1985年起),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1959—1991年)、名誉委员(1991年起),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80—198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1984一1989年),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及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1985年起)。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他曾担任《药学季刊》编委(1943一1945年),《药学学报》常务编委(1953—1966年)、副主编(1978年起),《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常务编委(1953—1966年)、主编(1978—1987年)、顾问(1988年起),《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主编(1955—1957年)、顾问(1978年起),《中成药研究》顾问(1981年起),《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1981年起),《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1981年起),《中国海洋药物杂志》顾问(1982年起),《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1983—1990年)、顾问(1991年起),《中草药》杂志顾问(1986年起),《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1991年起)。, http://www.100md.com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