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临床医学专家
编号:214151
夏镇夷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2日 中国公众科技网
夏镇夷

     夏镇夷 (1915— )

    夏镇夷,精神医学专家,杰出的精神医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他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他还竭力开拓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精神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事业。他与粟宗华一起倡导的精神病防治三级网,被国外专家赞誉为“上海模式”。

    夏镇夷,1915年12月17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濮院镇。父亲在私塾教书,重视子女学习。夏镇夷最幼,从小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尤擅长数理。在嘉兴秀州中学毕业时,曾获数理化最优银质奖杯。1933年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39年毕业,与张沅昌一起被分配到神经精神科工作。张沅昌志愿从事神经病学工作,夏镇夷专攻精神病学。抗战期间,学校部分师生内迁,夏镇夷因胃出血留沪未行。1940年与粟宗华、张沅昌共事于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上海医学院教学医院)神经精神科。医院规定病史均以英文缮写,往往难以确切生动地反映出病人之所言所思。所以,夏镇夷提出改用中文,获粟宗华支持,乃开创以中文书写精神科病史之先例。
, 百拇医药
    1947年夏镇夷赴美,在康乃尔大学佩恩·惠特尼(Payne Whitney)精神病院进修。导师奥斯卡·迪特赫尔姆(0skar Diethekm)教授是精神生物学派创始人阿道夫·迈耶(Adokf Meyer)的学生,主张不拘一家之言,博采众家之长,这一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夏镇夷的学术思想。此外,他随专攻精神病学,但深感若要当好一个精神科医生,也必须具有扎实的神经解剖生理知识和神经病学临床经验。为此,又随路易·豪斯曼(Louis Hausman)教授从事“脑再建”模型工作;并有机会向哈罗德·沃尔夫(Harokd Wokf)和斯图尔特·沃尔夫(Stewart Wokf)学习心身医学,亲眼见到当时闻名世界的“经瘘管外置黏膜瓣”病人,亲眼观察到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对于胃生理的影响。

    1948年底夏镇夷返沪,仍在母校执教于红十字会总医院神经精神科,与张沅昌共同负责。1956年上海第一医院决定分设精神与神经二科,同年成立精神科教研组,夏镇夷任主任。又被选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
, 百拇医药
    当时,粟宗华接任上海市立精神病院院长。夏镇夷与粟宗华都认识到,为了搞好全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有必要把全市的精神科专业力量联合起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精神卫生机构;而这个机构应该设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部附近,为其教学医院,且与各大综合性医院相靠近,以便会诊和交流。这个想法得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领导陈同生、颜福庆和黄家驷的支持,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院址得以选定。接着先把私人医院合并起来;第二步由夏镇夷率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医护工全班人马以及所有住院病人全部加入。当时刚成立的上海第二医学院人数较少的精神病学教学小组也一并参加。为了上海的精神卫生事业,夏镇夷亲自说服同事和学生参加这个大联合。在这个联合力量的基础上,才得以组织大规模的全市精神病普查。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国内创举,在世界上也属少有。后来据此建成了全国最早的精神病防治三级网,也就是被全世界精神病学家称誉的“上海模式”。夏镇夷的一生便从此与上海市的精神卫生事业联系在一起。

    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国精神卫生事业陷于停顿,与国际更无交流。1979年,夏镇夷与美方联系后率领全国各地9位精神病学家组成代表团赴美访问,参加了美国精神病学会年会;从此,开创了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国家在精神医学领域交流事业的先声。他看到国外精神卫生事业正在发展,而国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觉得自己有责任赶快竭尽全力来促进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为了表彰夏镇夷在精神卫生事业方面的业绩,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先进个人称号及重大贡献奖。

    坚持临床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夏镇夷认为医生只有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提高诊断和医疗的水平。他自己从1939年从医以来,就从未离开过临床工作。50年代初期,一些刚刚从事精神科工作的青年医生往往忽视躯体疾病也会引起精神障碍,他就带领大家重点总结器质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对肝脑病变、红斑狼疮、脑瘤、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52年国外开始应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夏镇夷便和粟宗华一起,主动与国内药物研制单位联系,推动他们进行仿制。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国内精神药物的主要生产基地。

    60年代,夏镇夷在工作中发现有好几名曾被门诊医生诊断为神经症的病人自杀身亡,就着重复习研究其病史,认为他们可能都是被漏诊的抑郁症病例。于是带头学习研究有关抑郁症的国内外最新经验和学说,使大家对于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

    70年代,他发现不少医院的神分裂症诊断百分比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认为人们将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概念过分扩大,以至一些既有情感症状又有妄想或幻觉的病例都被诊断成精神分裂症。他就把当时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这一概念介绍到国内,并且率先应用,目的在于通过这种过渡性概念,把病例资料积累起来,仔细随访观察,以期能最后澄清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的鉴别诊断问题。

    70年代,精神药物普遍应用,然而人们对它的副反应往往认识不足。夏镇夷为此组织大家学习讨论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学术问题,例如药源性抑郁、迟发性运动障碍和恶性精神安定药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提醒大家注意精神药物既有正面效果,又有反面影响。,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