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瓜菜类 > 蕨菜
编号:222131
乌韭叶 Wujiuye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医学院
     本品为常用的民间草药。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叶。

    

[历史]



    本品在《赣南药用植物志》、《福建药物志》、《广东中药》、《广西中药志》及四川、浙江等地区的中草药手册中均有记载。《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亦收载之,但非《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所载之乌韭。

    

[原植物]



    乌蕨 别名:乌韭(广东),金鸡尾、大叶金花草(广西),金花草(湖南、广东),雪仙草(江西),土黄连(福建),雉鸡尾(浙江)。
, 百拇医药
    Stenoloma chusanum (L.)Ching─鳞始蕨科Lindsaeaceae


    [点击上图放大]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状茎短而横走,密被棕褐色钻状鳞片。叶自根状茎长出,不育叶与能育叶同形;叶柄长达35cm,禾秆色至棕禾秆色,有光泽,上面具沟,除基部外无毛;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60cm,宽5~25cm,3~4回羽状分裂,羽片12~20对,互生,斜展,;卵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末回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有不明显的小牙齿或浅裂成2~3个小圆裂片;叶脉在小裂片上分二叉。孢子囊群近圆形,着生于裂片顶部,顶生于小脉上,每裂片1~2枚,囊群盖杯形或浅杯形,向叶缘开口,口部全缘或多少啮蚀状。孢子囊圆球形,有长柄,环带宽,由13~16个加厚细胞组成;孢子长圆形,黄色,透明。
, 百拇医药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山脚阴湿地或田边、溪边。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北至陕西南部。

    

[采制]



    全年可采,以夏、秋二季采收较佳,除去根茎及根,洗净,鲜用或干燥备用。

    

[药材及产销]



    乌韭叶Folium Stenolomae Chusani 为野生,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多自产自用。

    

[化学成份]



    文献报道乌韭叶含牡荆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 、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原儿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化学预试表明含有黄酮、有机酸、酚类、内酯、甾体、糖等。
, http://www.100md.com
    牡荆素...............................丁香酸

    原儿茶酸............................原儿茶醛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本品叶柄细长,类圆柱形,表面浅棕褐色,一面具纵沟。叶片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绿棕色或棕褐色,略有光泽,3~4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楔形,先端平截,具不明显的小齿,有的背面顶部生有1~2枚近圆形的孢子囊群,囊群盖杯形,向叶缘开口。叶片草质。气无,味淡。

    以带绿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柄基部(直径2.2mm)横切面观近圆形,外侧为厚壁的表皮细胞及4~5列厚壁细胞。基本组织中有一个简单中柱,周围为一层内皮层细胞,凯氏点明显。维管束呈"V"字形,木质部由多角形管胞组成,管胞大小差异甚大,韧皮部包围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乌韭叶柄基部横切面简图(×30)

    叶的小裂片横切面:表皮细胞长圆形或类方形,大小不等,排列不甚整齐,上、下表皮细胞外壁略增厚。叶肉组织基本上未分化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为含叶绿体的同形薄壁组织。维管束鞘细胞排成一圈,维管束为周韧型,木质部由4~9个多角形管胞组成。

    乌韭叶小裂片横切面简图(×240)

    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类长柱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气孔上表皮末见,下表皮较多,不定型,副卫细胞2~5个。非腺毛下表皮可见,由2~3个细胞组成,基部较窄,上部逐渐扩大,先端钝圆,长130~170μm,基细胞5~7个。

, 百拇医药
    [点击上图放大]


    乌韭叶 左上:上表皮表面观 右上:下表皮表面观 下:非腺毛(均×100)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粗粉5.0g,用乙醇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取滤液点于纸片上,喷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在紫外光灯(254nm;365nm)下观察,出现黄色荧光。

    2. 取本品粗粉5.0g,用乙醇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取滤液点于纸片上,喷溴酚蓝试液,立即在蓝色背景上产生黄色斑点。

    3. 薄层层析。样品备制:取本品粗粉5.0g用乙醇加热回流3次,每次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醇浸膏用乙酸乙酯提取,滤过,不溶物用乙醇10.0ml溶解,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F254-CMC薄层板。展开剂: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7.7:10:3.3:3.3)。展距:10cm。显色剂:喷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干后,于紫外光灯(254nm;365nm)下观察,可见5个黄色荧光斑点。
, http://www.100md.com
    乌韭薄层层析图谱 1.乌蕨

    

[性味及功效]



    味微苦,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肝炎,肠炎,痢疾,沙门氏菌所致食物中毒,砷、毒覃、木薯中毒,外用治烧、烫伤,疮疡痈肿。用量30~60g;外用适量。

    

[药理作用]



    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对福氏痢疾杆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2. 其300%水煎液,半小时前按0.2ml/10g体重小鼠灌胃,能对抗眼镜蛇毒,其保护率为63.2%。

    3. 水煎液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附注]



    乌蕨的根茎亦供药用,功效相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