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医食同源 > 医食同源
编号:49756
贝母善治恶疮疾
http://www.100md.com
     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青贝母、卷叶贝母、棱砂贝母和浙贝母的地下鳞茎。前三者统称为川贝母,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后者称为浙贝母,主产于浙江。本品作为药用最早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载其能“疗……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安五脏。”贝母药用,古代未分品种,直至清代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时始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贝母功能清热化痰止咳,用于治疗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外感风热咳或痰火郁结、咯痰黄稠等,有显著疗效,为化痰止咳之要药,是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末(液)、复方川贝片等中成药中的主药。贝母不仅有显著的化痰止咳作用,而且有较好的清热散结作用,临床应用于治疗瘰疬疮疡肿毒及乳痈、肺痈等症也有较好疗效,故贝母亦是治疮之要药。关于贝母治疮疾,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有这样一个传说呢。唐代,在江左有位商人,因长年累月在外跑生意,受热毒侵袭而至胳膊上生出一块小疮。初时不在意,后愈长愈大,竟长出如茶杯口大小,形状犹如人面的一块怪疮,疮面凸凹不平,口、脸、鼻、眼之形状皆可看出。此疮虽形态怪异,但商人并未感到有什么痛苦,加之生意繁忙,无法顾及。一日,商人在旅店饮酒,忽觉疮面发痒,商人戏以所饮之酒滴入疮的“口”中,疮面颜色立即变赤,似人醉酒,又以下酒菜饲以疮口中,此疮亦能食之,多饲则多食,多食则胳膊内肉胀起,一二天后臌胀才能慢慢瘪下来,再饲食亦又胀起,十分怪异。商人不知何疮,颇感恐惧,便四处求医,诸医皆束手无策,不知怎治。一日,商人偶遇一名医,告知详情,以求医治。名医教其一个方法,就是用所有的药物一味味来试疮,看看疮究竟怕哪种药,再用该药治之必愈。商人按名医所教方法将药店中有的药物全部买回家,研成粉末后,一味味饲入疮“口”中。历试金石草木之类药数十种,皆无所恶,当将贝母饲入疮“口”中时,此疮竟聚眉闭口。商人大喜,即用小苇筒硬插入疮“口”中,将贝母粉末灌之,数日后此疮成痂遂愈。从此,人们便知道了贝母善治恶疮的功效了。现代研究表明,川贝母含有川贝母碱、去氢川贝母碱等;浙贝母含有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等。二者均有镇咳、祛痰、镇静、镇痛、降压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川、浙贝虽均具清肺化痰止咳作用,但川贝性凉而甘,兼有润肺之功,而浙贝苦寒较重,清火散结力强。故前者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后者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之咳嗽。而在治疮痈方面因浙贝清热散结力优,故浙贝多用于治疮痈。二者在中医临床和民间应用均十分广泛。除了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外,还可用于其他多种病症的治疗,如痈毒肿痛用浙贝、连翘、栀子等水煎服;瘰疬用贝母、皂角等分研末,黄酒冲服;乳痈初起用川贝为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治吐血衄血用贝母(炮黄)为末,不计时候以米汤调服,每次6克;治小儿鹅口疮用贝母加水蜜煎煮取汁涂擦患处,日4~5次,均有较好疗效。近有以2.5克浙贝粉末掺入鸡蛋,煮熟日服1枚,连服数天,治疗58例痉咳期百日咳,有效率达86%的报道。还有用川贝治疗子宫颈瘤和十二指溃肠疡以及用浙贝为主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治验报道,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茎类 > 川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