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1511257
必须重视医古文的学习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832期
     编者按:当前,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广泛掀起了“学中医,识中医,读经典”的热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掌握医古文知识是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必修课,是步入中医药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整理挖掘中医药伟大宝库的重要工具。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中医药人员提高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的能力,应广大读者和中医药人员的要求,本报决定自即日起,在第四版“教育版”开设《医古文知识系列讲座》。该讲座邀请国内长期从事医古文教学及研究的著名专家为大家进行系统的实用辅导,以满足广大读者和中医药人员的需求,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和我们联系(E-mail:haixzy@126.com 电话:010-64865169)。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发掘这座宝库的财富需要多方面知识,其中医古文则是一把锐利的武器,是步入这座宝库的必备钥匙。目前中医药院校均开设医古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深受学生重视。中医职称晋升考试,其中医古文和外语两个考试科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门,因而医古文同样引起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重视,希望对医古文这门知识有进一步了解与学习。
, 百拇医药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医古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文选”,“文选”来自中医经典著作或文史著作中有关中医内容的篇段。另一部分是阅读医古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汉字、词义、工具书、语法、标点、语译、文化常识等等。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研究中医古典著作必备的基础知识。有这些知识与没有这些知识在理解领会中医古籍上有高下难易正误深浅之分。

    本栏目的开设,不仅对《医古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释疑解惑,起到辅导与普及医古文知识的作用,同时,对于中医经典著作中的语言文字以及中医文献的许多问题也加以论述与探讨。普及与提高兼顾。

    熟悉古文的语言文字不是小事情,而是一件大事情。远的不说,以《汉书艺文志》为例,“六艺略”列举《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每类举其书目。古人把解释文字形体、字义、字音的学问统称“小学”,把这类书籍统称为“小学”书。《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小学著作10家45篇,以530字说明“小学”著作的历史沿革及重要性,比介绍其他类著作所用的字数都要多。“小学”被放在与《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学著作平等的地位,可以看出古人对语言文字是多么重视了。
, 百拇医药
    语言文字是中医古籍的载体,中医的宝贵内容通过语言文字传递下来。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惟一的依据就是文字。如果把古书的语言文字读错讲错,那么意思也就随之而错了。比如《伤寒论》中的“搏”字,原作俗体“摶(抟)”字,俗体“摶(抟)”与“搏”字形体相近加以后人不认识俗体“摶”字乃误写为“搏”字。明代赵开美刊刻的《仲景全书·伤寒论》尚作俗体“摶”字,可以纠正今本之失。如赵开美本《伤寒论》第97条及《千金翼方》元大德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皆作“抟”,今本《伤寒论》“抟”讹为“搏”。《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为动”、“寒虚相搏此名为革”两句的“搏”字都是讹字,应该改为“抟”字。

    古人对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论述很多。清代皖派著名学者戴东原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字。”本栏目围绕《医古文》教材及古典医籍的语言文字及中医文献开展辅导与研讨,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古典著作必将起到很好作用。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医古文学会名誉主任,主攻方向为中医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代表著作有《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黄帝内经太素研究》、《伤寒论文献通考》、《唐本伤寒论》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