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4 > 正文
编号:11614701
化脓性脑膜炎.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3kb)。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致病菌

    ? 2/3以上患儿是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三种细菌引起。

    ? 2 个月以下幼婴和新生儿、以及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者,易发生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前者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或产气杆菌等。然而,与国外不同,我国很少发生B组β溶血性链球菌颅内感染。

    入侵途径

    ? 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当小儿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时,细菌穿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膜。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粘膜或脐部也常是感染的侵入门户。

    ? 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等,扩散波及脑膜。

    ? 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皮肤窦道或脑脊髓膜膨出,细菌可因此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

    病理

    在细菌毒素和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作用下,形成以软脑膜、蛛网膜和表层脑组织为主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广泛性血管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伴有弥漫性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在早期或轻型病例,炎性渗出物主要在大脑顶部表面,逐渐蔓延至大脑基底部和脊髓表面。严重者可有血管壁坏死和灶性出血,或发生闭塞性小血管炎而致灶性脑梗塞。

    临床表现

    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

    (2)颅内压增高表现

    (3)脑膜刺激征

    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

    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颅内压增高表现

    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脑膜刺激征

    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临床表现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

    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

    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

    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

    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确认致病菌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致病菌简便易行,检出阳性率甚至较细菌培养高。细菌培养阳性者应送药物敏感试验。

    实验室检查

    2.其他

    (1)血培养:对所有疑似化脑的病例均应作血培养,以帮助寻找致病菌。

    (2)皮肤瘀斑、瘀点找菌: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重要而简便的方法。

    (3)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在感染严重或不规则治疗者,又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的减少。

    并发症和后遗症

    1.硬脑膜下积液

    约15%-45%的化脑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若加上无症状者,其发生率可高达85%-90%。本症主要发生在1岁以下婴儿。凡经化脑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体温不退,意识障碍、惊厥、或颅压增高等脑症状无好转,甚至进行性加重者,首先应怀疑本症可能性。积液应送常规和细菌学检查。正常婴儿硬脑膜下积液量不超过2ml,蛋白定量小于0.4g/L。

    发生硬脑膜下积液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推测原因:

    ①脑膜炎症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 分渗出,进入潜在的硬脑膜下腔;

    ②脑膜及脑的表层小静脉,尤其穿过硬膜下腔的桥静脉发生炎性栓塞,导致渗出和出血,局部渗透压增高,水分进入硬膜下腔形成硬膜下积液。

    并发症和后遗症

    2.脑室管膜炎

    主要发生在治疗被延误的婴儿。患儿在强力抗生素治疗下发热不退,惊厥,意识障碍不改善,进行性加重的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脑脊液始终无法正常化,以及CT见脑室扩大时,需考虑本症,确诊依赖侧脑室穿刺,取脑室内脑脊液显示异常。治疗大多困难,病死率和致残率高。

    并发症和后遗症

    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炎症刺激垂体后叶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可能加剧脑水肿,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

    并发症和后遗症

    4.脑积水

    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也可因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造成交通性脑积水。发生脑积水后,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惊厥发作,头颅进行性增大,骨缝分离,前囟扩大饱满、头颅破壶音和头皮静脉扩张。至疾病晚期,持续的颅内高压使大脑皮层退性萎缩,患儿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和其他神经功能倒退。

    并发症和后遗症

    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由于炎症波及耳蜗迷路,10%-30%的患儿并发神经性耳聋。其他如智力低下、癫痫、视力障碍和行为异常等。

    诊断

    * 早期诊断是保证患儿获得早期治疗的前提。

    * 凡急性发热起病,并伴有反复惊厥、意识障碍或颅压增高表现的婴幼儿,均应注意本病可能性,应进一步依靠脑脊液检测确立诊断。

    * 对有明显颅压增高者,最好先适当降低颅压后再行腰椎穿刺,以防腰穿后脑疝的发生。

    * 婴幼儿和不规则治疗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后者的脑脊液改变也可不明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