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5 > 正文
编号:11614805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概述.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42kb)。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概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导

    张灿玾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原系东汉末年,南阳大医张仲景(名机)先生《伤寒杂病论》一书之流传遗本。仲景先生原著问世不久,因逢乱世,遂遭散佚,经汉、晋间人王叔和重整,再度问世,其后几经传抄,遂成多种传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众传本之一种也。今存为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定本。

    * 该书自问世以来,甚得医家青睐,后世奉之为医学经典,犹业医必读之书,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不仅不失其历史文献地位,而且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开创了全新的道路。

    * 本文仅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方面的几个问题,加以概述。

    * 一、成书背景

    * 仲景先生,《后汉书》无传,据其《伤寒杂病论·序》及诸多野史杂记中有关史料,知其生当汉末,正值汉祚颓倾、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之时。仲景先生深感不幸,遂有是作。其成书背景,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与之相关。

    * l、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当桓、灵二帝时,帝祚已衰,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疫病流行。《后汉书》中多有记载。又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亦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此文足可说明在南阳地区疫病流行,对人民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何等严重。总之,在张仲景生活的数十年间,正值黄巾起义,诸侯割据,战争频仍,疫病流行之时,造成了人民生活难以保障,生命受到威胁的政治经济危机。此时,在医药卫生方面,一者如"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或"委付凡医,恣其所措"。一者如仲景先生,"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人知人、爱身知己"的献身精神,促成了医学发展。这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严重危机之际,也是医药学术发展的大好机遇。仲景先生正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把临床医学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2、医学文献。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类著录医学文献,医经类7家216卷,经方类11家274卷,房中类8家186卷(实为191卷),神仙类10家205卷(实为20l卷)。合计凡36家868卷(实为862卷)。说明汉代之医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理论方面,己具有完整的体系,在学术方面,亦具有系统的学说。就以今日存世之《黄帝内经》为例,其中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学说,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难经》、《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亦均在此间问世。仲景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继承了前人之学,又加之个人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术。这在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有所体现。说明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 3、学有师承。《太平御览》卷七二二方术部三:"《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又《伤寒论》林亿等序云:"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精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详何颙,《后汉书》有传,曾与王允等谋董卓,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事当在汉献帝初年间,颙长于仲景,故其别传所记,应为信史,据上述诸记,则仲景师从同郡张伯祖,当无疑。由于仲景识用精微,必能尽得其师传,故时人以为过其师。

    * 4、撰用医籍。仲景先生撰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使用过多种古典文献,此可以从两方面得知。一者本书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今存《灵枢经》之古传本)、《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上述诸书,在今存《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全部内容中,均可寻见踪迹。有关该书流传原委,近人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子部医家类考之甚详,兹不复赘。另一方面,晋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则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按,当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宋臣林亿等在《伤寒论·序》,据皇甫谧言进一步叙之云:"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 详上文所谓《汤液》,应为《汉书·艺文志》著录之《汤液经法》一书,相传为商代伊尹所撰,当系伪托。此书久佚。有近人河北省威县中医师张光荣先生旧藏敦煌卷子梁人陶弘景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引用《汤液经法》方20余首,其中有lO余首与仲景方基本相同。并谓"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志,后学咸尊奉之。"观乎此,足可证皇甫谧所谓"仲景论广《汤液》"之不谬也。

    * 据上述诸端,足可说明,仲景著作的问世,决非偶然,自有其历史的根源及学术发展的成就,加之仲景先生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努力,方岐黄之道,前有所继,后有所承,源流不断,古今永辉。

    * 二、学术贡献

    * 仲景先生之所以被后世誉为医中之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亦被后学奉为医学经典,要在仲景先生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 l、中医临床医学文献的奠基之作。在仲景著作之前,就今日所知古代医学文献,虽有不少关于论述病证及方药者,如《素问》、《灵枢》论病诸篇,出土医学文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及《武威汉代医简》等,但均不足以称为较为系统、完整的临床医学文献。而今存仲景先生《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就科别而言,已有外感病(伤寒)一大类,各科杂病一大类。在各科杂病类中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虽有详略之不等,但已基本上具有科别之雏形,尤以内、妇两科,更趋完善。就其内容而论,各科均以病名或证名为题,记述其病因、病机、病形、诊法、治则、方药等,虽有繁简之别,但己具有临床诊疗学之主要内容。特别是以病名与证名并列为题名的构架,和以辨其病、脉、形、证而治之的方法,体现了中医临床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后世医家临床文献,大都遵而行之,良有以也。

    * 2、继承发展中医学术。据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全部内容来看,它不仅继承了此前医学典籍的理论与经验,而且通过临床验证,又对传统医学理论有所发展。如《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学说,乃是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相结合的基础上,又与伤寒病演变过程中的病候相结合,使"三阴三阳"学说,既有脏腑、经络的生理基础,又有伤寒病变的病理基础,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三阴三阳"学说的内容。又如《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理演变问题,《伤寒论》中,既沿袭了《素问·热论》热病传变程序,提出了"传经"、"再经"及"过经"等新的概念,又在具体条文中论述了伤寒病传变的实际情况,如诸多病变日数的不确定性描述,即属乎此。从而说明仲景先生对伤寒、热病的病程演变,既认定其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与规律性,但绝非病程演变的固定模式。此正仲景先生于继承中加以发展之高明所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