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7 > 正文
编号:11807797
抗生素中毒性肾病.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268kb)。

    堕鏖内叠盘查塑墨笙墨旦筮垄鲞筮墨翅』垦丛!坐望丛鲤:丛脞!塑墨:!丛,2墨:盟旦:墨

    抗生素中毒性肾病

    陈楠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踟57(2008)08彤09躬

    [关键词】肾病;抗生素

    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引起肾损

    害的发生率日益增多。不同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致。肾

    损害的机制各不相同,临床表现多样,许多抗生素肾损

    害不易被发现而延误诊治,发展为不可逆肾衰竭。早

    期发现,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

    正常。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抗生素所致肾损害

    与下列因素有关:(1)抗生素的直接’肾毒性作用强弱;

    (2)患者肾血流量及有效血流量是否降低;(3)患者年

    龄及肾功能状态;(4)有无合并感染;(5)有无电解质

    紊乱;(6)患者肝功能状态;(7)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常见抗生素中毒性肾损害

    1.B一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先锋霉素类。

    青霉素类常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及其所致急性肾衰

    竭。先锋霉素类肾毒性以第一代头孢噻啶(先锋Ⅱ)

    为最大,头孢噻吩(先锋I)及头孢唑啉(先锋V)次

    之,第三代先锋霉素无明显肾毒性。

    青霉素主要通过近端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即使

    在肾功能减退时亦不在体内蓄积。此类药物无直接肾

    毒性,其肾损害主要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间质

    性。肾炎及其所致急性肾衰竭。潜伏期为2天或数周,起病突然,表现为血尿、轻中度蛋白尿,无菌性脓尿,部

    分患者发展成为少尿或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同时伴

    有全身过敏症状,如发热(感染发热消退后出现第二

    个体温高峰)、皮疹、关节痛等,可有肝功能损害。临

    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无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血IgE升高,尿沉渣涂片染色可见大量嗜酸性

    粒细胞。病理主要呈急性间质性肾炎(AIN):间质大

    量淋巴、单核及嗜酸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或伴有巨

    细胞肉芽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严重者可有坏

    死,极少数呈急性过敏性血管炎及肾小球肾炎。及时

    停药多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时间过长可使部分患者

    作者单位:砒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

    ·509·

    ·综述与讲座·

    残留永久性。肾功能损害或演变成慢性间质性肾炎。应

    用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速其恢复过程,部分重症患者需

    透析治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

    疗,其肾毒性并不很严重,尤其第三、四代无明显肾毒

    性。头孢菌素经肝脏乙酰化后主要由肾脏以肾小管分

    泌方式排出体外,通过其代谢产物在细胞内蓄积,抑制

    线粒体的呼吸而导致肾小管坏死。此类药物在原有肾

    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过长过量常可致肾损害。主要表

    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肾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

    可继发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近端肾小管坏死,往往呈非少尿型,前者常可伴有许多全身过敏体征。

    头孢菌素肾毒性与用药剂量大小及用药时间有关。治

    疗上以预防为主。休克、脱水、已有肾功能损害、高龄

    (>60岁)、合并使用氨基糖苷类、速尿等药物等为危

    险因素,在用药过程中应警惕,及时发现,调整剂量及

    疗程。对已产生肾毒性者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治

    疗(AIN可加用皮质激素),严重者可行血液透析,多

    数患者病情可逆,但如果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浓度过

    高,常引起不可逆的肾损害。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肾毒性作用最大的一类抗生

    素,包括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等,以新霉素。肾毒性最大,其次是庆

    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最轻。此类

    抗生素过去占ATN极大比例,近年来发生率有所下

    降,国外统计占药物性ARF的24.8%。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滤过,部分在近端肾小管被吸收,再经肾小管分泌和排泄,在

    肾皮质中的浓度是血浆中的7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带负电荷的膜受体一

    磷脂蛋白(PIP2)结合,进入细胞初级溶酶体内,使之

    变为次级溶酶体。当细胞内积聚的药物浓度达到并超

    过一阈值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