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执考资料 > 正文
编号:11809284
2008年执业医师资格考(修改).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22kb)。

    2008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伦理学》辅导

    虽然医学伦理学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所占的分量不大,但是对于考试,都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它占的分值不多而忽略它,所以我希望大家一方面也是为以后我们的从医,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我们考试来仔细听讲 .

    医学伦理学

    一、医学与医学伦理学

    二、医学伦理学原则与规范

    三、医患关系

    四、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

    五、医学伦理学的修养与评价

    六、医学科研的伦理学要求

    七、生命伦理学问题

    八、医学伦理学文献

    一、医学与医学伦理学

    (一)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1. 什么是医学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学科,是认识、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科学。

    关键词:交叉学科、认识和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学发展、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关系

    2.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征

    (1)实践性

    源于实践、用于实践

    实践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和动力,又是它的目的和标准

    (2)继承性

    救死扶伤、医学人道主义

    继承性即历史性

    (3)时代性

    新的原则与规范

    3.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1)"医乃仁术"

    医学本身包含着道德的内容

    医学需要有道德的人来实施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包括外在的医学道德规范和内在的医学道德品质两个基本的方面

    "医乃仁术",医师应是道德高尚的人,道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目的。

    医务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但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直接相关,而且与医师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历代医家都认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我国古代医生择徒甚严,曾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西方,则有学医期满,按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的传统。

    医师角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与医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的。林巧稚、赵雪芳、王忠诚、吴登云等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医师既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榜样。

    2)医德与医术的关系

    医德与医术密不可分。医学活动是人类在长期的自下而上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是研究和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它必然关注伦理道德因素在防治疾病中的价值,否则,则不能真正实现实防病治病的目的;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类伦理行为的,它必然会涉及或者说是不得不涉及医学领域中的人类伦理行为,否则其研究内容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医学道德与医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密不可分。从古到今,许多医有都把医德和医术视为行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认为一个好的医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素质:对医术的"精"和对病人的"诚",只有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的素质,才能成为"大医",才能成为"仁者",也就是说,为医者应该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可见,医学道德与医学技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医学道德以医学技术为依托,医学技术以医学道德为指导,医学技术是实现医学道德本质的手段,而医学道德又将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控制在维护和保障人类健康这一正确轨道上。二者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医学的发展,可以说,一部医学史,既是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医学道德本质不断实现、不断发展的历史。

    3)医学实践的道德内涵

    道德作为医学的本质特征蕴涵在医学实践之中。一部医学史,是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地与疾病斗争、认识疾病、不断战胜疾病的历史,是医务工作者无私地为病人解除病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历史。医务工作者献身于医学事业,崇高的道德境界就体现在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医学活动之中。

    (二)医学模式转变的伦理意义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

    医学模式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医学模式来源于医学实践,是对医学实践的反映和理论概括。迄今为止,存在过三种典型的医学模式:古代朴素的单纯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的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因此,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寻找对抗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近年来,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不仅反映着医学技术进步,而且标志着医学道德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的是人的生物生存状态,病人只要活着,只要有呼吸、有心跳,即使是低质量地活着,医务人员也应该救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人区别于狭义的动物,就在于能够以社会的方式生存,只有具有社会价值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寻找疾病现象的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是对人的尊重。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1)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放弃以往的对医学性质的狭义界定,重新认识医学道德的价值;要求工程师更加关注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具有生物、社会双重属性的病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人文方面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从生物、心理、社会不同角度,系统完整地认识健康和疾病,从生理与心理、生物与社会、机体与环境等因素的有机结合上为病人提供服务,这些要求对医务人员的传统思想、习惯和医务人员的传统的知识结构都是一个挑战。

    (2)改变传统的医德观念

    新的医学模式下,传统的医德观念受到冲击。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德观念的核心是道德义务论和生命神圣论,是否有利于病人成为衡量医务人员行为的唯一标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的义务论扩展为公益论,对生命的看法也由单纯的生物神圣论转向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相统一的理论。医学不仅要为病人服务,而且要为正常人,特别是为妇女、儿童、老人提供保健服务;医生不仅要为单个病人负责,而且要为整个社会负责;医疗机构不仅要在技术方面,而且还要在社会和道德方面体现医学和医务人员的作用。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及时转变观念,在判断和衡量医疗行为的价值时,不仅考虑是否有利于病人,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医学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后代,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2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