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
编号:12392611
心理健康观的审视与再建(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有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亦认为“美就是和谐”。由和谐的这些功能可看出,它是事物产生、存在并趋于高级状态的根本动因,由此也是事物健康表现的根本动因。基于和谐的这些功能,在古代中国,传统医学是通过调、顺等和谐手段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传统艺术是通过均匀、对称等和谐手法来传达美感;传统政治是通过政通人和来达致国富民强。在当代世界,和谐依然受到尊崇。世界政治正依据和谐理念采取对话、协商的方法解决冲突纠纷,并化干戈为玉帛。中国政府正通过追求社会和谐来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并达致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

    基于上述对心理所指和健康本质的分析,我们将个体心理健康的本质理解为个体心理系统的和谐,包括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和外部心理系统的和谐。该界定对已有心理健康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首先,该界定涵盖了部分已有心理健康观。譬如在西方精神分析学派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并认为健康人格是三者的平衡;荣格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是有意识地指挥和引导潜意识力量,意识和潜意识的领域必须一体化;中国学者叶元辉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机能上的平衡状态。其次,该界定消除了部分已有心理健康观的对立。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健康是潜意识的正常;而奥尔波特认为健康的人是由意识所支配和控制,这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都有对意识和潜意识对立的担忧;罗杰斯的“实现倾向”及弗兰克的“意义追求”都指向未来,与珀尔斯的生活“在此时此地”健康观似乎矛盾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