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2086993
中医本科教育存在6大问题(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556期
     中医药要发展,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中医教育的成与败,关乎到中医的存亡兴衰。因此,发展中医应该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课程入手,了解问题状况,究其成因,采取有效的改进方法。笔者根据亲身感受及观察,并参考近代讨论中医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后作出整理,总结出中医本科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对中医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培养目标定位有误

    中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并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高级中医师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人才。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医、教、研兼顾,中西医并举”。而实际上,若同时兼顾,面面俱到,培养的学生则只能是“消化不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使高等教育理想化和模式化。更有甚者,脱离实际地把目标定为培养中医药教育与研究领域的领导型人才。

    反观大部分欧美国家,把医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准”医生,培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养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毕业后均须再经过2~5年的毕业后教育才能从事医疗实践或教学、研究工作。一般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将科研培养的工作留到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中去。
, 百拇医药
    而目前中医院校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同时有临床和科研能力,这是教育的理想化。怪不得近年不断有人提出学生临床水平下降、不会号脉,而且科研能力更是偏低的问题。

    此类教育目标的误区有很多。如中医院校要培养出精通中西医的人才。在西医院校学习五六年时间,才能学到的一点东西,怎么能要求中医学生兼顾?虽然有些中医院校的目标是要培养略懂现代医学,以中医药为主的人才,但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差不多达到1:1的情况下,学生如何深入研究中医药?

    又如有院校要求学生懂得利用科学方法“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医原理以防治疾病。但“中西医结合”是什么?中西医怎么结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还没有清晰的定义,结果大都是倾向于用西医来验证中医。这让学生何去何从呢?

    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教育部曾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但现在的中医课程体系学时总数达到饱和,学生自学时间少、知识面窄,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 百拇医药
    1998年,教育部医学院校课程设计改革课题组曾对25所高等中医院校,及其他设有中医本科专业的院校做深入研究,指出如下问题:

    一是中医教育存在着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可能忽视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与情感陶冶等;二是能显示出中医专业优势与特色的课程缺乏,业务素质也未能完全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三是各专业分化过细,培养目标过于局限,业务培养要求区分不大,适应面狭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四是作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最核心组成部分的课程体系改革进展还不够快,从而造成全国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高度统一,“百校一面”,无法充分体现中医学术的特点;五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多囿于以专业为中心的范围内而忽视更宽广的知识基础;六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千人一面”,缺乏适应社会变化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的需求。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极须建立起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课程体系。

    从前中医的师承教育,还能多元化培养人才,按不同的需要而因材施教。但现代高等教育反而培养出缺乏个性、能动性低的人才,不利中医发展。现在,师承教育虽开始回归中医界,但还没发挥其应有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其实,中医不一定要跟其他科目的发展等同,即使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也要遵从中医理论本身的特色。由于中医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果能够真正按照中医理论结构设计课程,应该也能十分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所以不应为了现代而现代,如果能够首先按照中医理论结构设计课程,再加入现代教育的一些元素,或能培养出具有中医特色的21世纪人才。

    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

    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从经验到技术,最后才到理论,而理论也可以回过头来指导技术。大学跟职业训练、中专教育,甚或中学教育的主要分别,是大学不单只是传授经验、技术,而更重要的是着重科学理论思维的训练。实际上,理论跟技术在学习上应该是并重的,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

    中医学的宝贵,在于其辨证论治之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中医的临床疗效,跟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差不多可以划上等号。但现代的中医水平不断下降,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能运用中医为主的方法治病,这明显地反映出中医学生辨证论治水平下降的问题。
, 百拇医药
    由于中医教育方法欠佳,未能培养出中医基础扎实的学生,更难培养出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是跟临床不能分开的,而中医本科的课程编排,把理论跟实践割裂开来,形成现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习,虽然其中的临床课好像是两者的桥梁,但实际上也是纸上谈兵,理论跟实践难以汇通。从前的师承教育是不同的,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理论中提炼实践,因此便很容易学习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虽然中医本科教育5年的学习过程中,有约4年的时间是放在理论学习上,但这些“理论”的学习不等于是在学习中医的“理论”。笔者认为,由于中医教材编写等问题,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中医的经验、技术部分,而真正的中医理论部分(如四大经典)却又学得少之又少,这样一来,把中医最宝贵的部分丢掉了。

    自古医分三等:经验之医、辨证论治之医和阴阳会通之医。虽然只是用经验来行医的人也可以说是中医,但恐怕中医高等教育的目标并非如此。要成为一个辨证论治之医,甚或更高层次的阴阳会通之医,都应该从学习中医理论入手。, 百拇医药(李宇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