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0325
“中医界才子”陈存仁(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外书摘》
     少年时代 虚心求教

    陈存仁(1908—1990),名保康,一名承沅。原籍浙江平湖人,出生在上海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父亲是开绸布店的。还在陈存仁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因破产和多病辞世而去。他是由四伯父抚养长大的。陈存仁共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长兄君毅先后服务于纱厂、商行,小弟士范则亦学中医。陈存仁在上海浦东小学毕业后,考入南市民立中学,三年毕业,谨遵父亲遗命学医,考入南洋医科大学(东南医学院前身),这是几位留日的西医在上海办的私人医学院。他在这里习西医,学费全由四伯父负担(四伯父无子,后来在存仁悬壶济世后立为嗣子),在校苦读一年,得了伤寒病,学校里的西医教师没能治好,反倒中医给他开了五天中药后治好了,家中长辈遂劝他学习中医。正好诊治他的中医丁甘仁开了“中医专门学校”,而且将来西医开业需要投资,中医开业则简单得很,种种原因使他改学中医。1923年陈存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陈存仁在学校学习十分刻苦努力,他不但如饥似渴地学习课堂上和书本里的知识,为了获得医学真谛,他又先后拜沪上名医谢利恒、丁仲英(丁甘仁次子)两位先生为师,虚心求教。
, 百拇医药
    陈存仁以中医药籍多为深奥之古文,课余随国学大师姚公鹤补习国文,后复拜章炳麟(太炎)为师。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的生活史》中记载,和章太炎相识,起因于姚公鹤和章太炎友谊很深,两人书信往返都由他当送信人。章太炎原来一直以为他是姚的书童,后来知道他是中医,立刻大感兴趣,说自己对中医很有研究,并且能开处方,让陈存仁跟他学习国学。章太炎经济困窘,当时留陈存仁吃饭,“菜肴之劣,出乎想像之外,每天吃的无非是腐乳、花生酱、咸鱼、咸蛋、豆腐等物”。而章太炎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些臭东西,他早年遭袁世凯幽禁时,因为风寒所侵,所以鼻子一直有病,闻不见臭气,所感觉到的只有霉变食物的鲜味。陈存仁后来让章太炎用芙蓉叶研成末,放在鼻子里,后来章太炎将此方子写给来求字的人。章太炎开的处方,都是仲景古方,可是他的药方,别人拿到了不敢进服,章太炎知道陈存仁在学中医,所以常常问他一些“时方”,他觉得这些“时方”也很有意思;走江湖的“铃医”也受他重视,他觉得这些铃医的单方很多是经验的产物,多少有些价值。章太炎后来还帮秦伯未等人创办了中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对于西医,他多少有些调侃。
, 百拇医药
    由于早年生活困难,在学校里陈存仁不得不经常挤出时间来,写些短文,用“存仁”或“绿豆”作笔名,寄投当时《申报》的副刊“常识”和《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等报刊,以获取一些稿酬,补贴生活之需。林华的《上海小报史》就说:“陈存仁做小报稿子,不自《福尔摩斯》始,在《福尔摩斯》没有开办之前,他的东西已经散见在各小报,笔路很灵利,消息也很好,所以吴微雨就拉他为特约撰稿之一。最初,有许多看看非常危险,实则一些也没有危险的白老虎稿子,都是他做的。听说这时候他有许多好消息稿子,都得诸姚公鹤及黄警顽方面。除‘华生’之外,还有‘白帝’等三四个化名,在下却记不起来了。现在胡憨珠自己办报了,陈存仁做了医生了,已经完全脱离了《福尔摩斯》,但他们二人,与《福尔摩斯》最初的历史,不能无关系,并且有功于《福尔摩斯》的。”

    这时也在小报上写文章后来和陈存仁结为好友的秦瘦鸥说:“我和陈存仁非亲非故,只是因为当时都在求学,年龄又相同,加上都爱好‘爬格子’,向大小各报投稿,于是很自然地碰到了一起(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缘法吧)。可我们在性格上毕竟还有差别;他沉着稳重,克制力很强;我则大胆好奇,喜爱热闹,常和另外几个游伴,如姚克、鄂森等去餐馆或舞厅吃喝玩乐,甚至跟着人家闯进赌场或妓院去,尝试堕落的滋味。一开始陈存仁就不愿同行,几次之后,我们也不再邀他了。当时我们都还纯真坦率,并没有为此责怪他没有哥儿们的义气。直至后来我比较懂事了,一经追想,才不由不对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随波逐流,感到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乃至在十几年后使他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林华在《小报概说》文中说:“秦怪风(瘦鸥)听说是服务于两路局,所以该报(案指:《上海报》)上对于两路局的消息,详尽且速,似为他报所不及。再秦怪风和律师鄂森等,非常知己,关于律师方面的消息,多半由鄂森供给。秦怪风的稿子,除此两条路外,还有一个来源,便是一个中医处。据说这个中医的哥哥,也是本市重要党员之一,对于军政党商学各界消息都很灵通,偶然有可以发表的,由这位中医转述给秦怪风,他听在肚里,就写将出来,有此缘故,所以《上海报》上,时有极正确的消息,早于他报发表了。”
, 百拇医药
    独立行医 编辑医典

    1927年,陈存仁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此后,他在丁仲英诊寓助诊了一段时间。一年后,他开始独立挂牌行医。他在山东路租借了两间房屋作为诊所,并很快就“生意兴隆,门庭若市”。1928年夏,陈存仁自己出资创办一份以开展中医学术的研究和讨论,宣传中医药保健防病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小报——《康健报》,他自己除了写和编之外,还亲自跑到印刷所去校对拼版,直至报纸印出,运回四马路的丁家(亦即他当时下榻之所),再分发给报贩,投寄给订户,从头至尾,都由他唱独角戏。这份报纸在陈存仁的策划编辑下,办得十分活跃,很受社会欢迎,发行量达到一万多份。著名医家程门雪曾有诗赞他:“独向医林张异军,眼中诸子只推陈;灵方别有心源得,占尽江南一角春。”由于《康健报》的推波助澜,使得陈存仁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扶摇直上,俨然成为名医了。儿子陈树桐说:“父亲的业务其实也是一点点做起来的,开始来就诊的都是司机、店员,治好了他们,他们的老板、车主、业主也就来了,慢慢影响到富裕阶层。一些工厂主聘请他当厂医,他中西医都懂,诊断力就强了。有钱后他还聘请一位西医每天给他上两小时课,上了两年。不像一般老医生那样排斥西医,他又善于结交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因此名声越来越大。”
, 百拇医药
    陈存仁是个热衷于中医事业的人,他积极参与中医药界有关的各项活动。1929年2月,留日西医余岩等人在南京举行的中央卫生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案”,妄图取消中医。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时任上海市中医协会秘书主任的陈存仁,与同业发起全沪停诊,并在“仁济善堂”举行“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他与张赞臣(其父为名医张伯熙)两人首先约请谢利恒、丁仲英、陆仲安、夏应堂等沪上名医商议开展抗争事宜,先后筹划召开了“三一七”抗争大会,会后又组织赴宁请愿团,由谢利恒、陈存仁、隋翰英等五人组成,谢利恒为团长,陈存仁为总干事。请愿团到南京后,晋谒行政、监察、考试、立法院长,面呈请愿书,咸认为中医不可废止。抗争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陈存仁作为总干事发挥了中坚作用。事后,当时的卫生部聘请谢利恒和陈存仁为卫生部中医顾问,陈存仁曾撰写《三一七国医节事件回忆录》,谱写了近代中医史上的光辉一页。

    陈存仁认为中医药之所能“见信于民众,见信于社会,在于药物之效验卓特,治疗之配合出奇,善治复杂夹杂之症,又鲜有副作用”。虽然我国在明代已有《本草纲目》,但毕竟已“阅时三百余年,化学实验之印证,药物产地之变化,旧药有绝种失传者,新药有陆续发现者,是以近人同感李氏《纲目》已不合于近世应用”。根据杨杏林《医林怪杰陈存仁》文中说:“为此,陈存仁前后花了七年时间,搜集各类药物参考书籍两百余种,有价值的中医研究论文180篇,各种中草药标本500多种,并在此基础上邀集中国医药研究社的同仁编写成320多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萧龙友、丁福保等名医大家均为之作序、题签,反响很大,与谢利恒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堪称当时医药典籍双璧。这部辞典集古今中外中药研究之大成,收集的药物达4260种,附方万余首,书内印有插图1400余幅;大多数药物除中文药名外,还标明了拉丁文或英文、日文的学名;有142味中药收载了当时已经分析出来的化学成分。”该书初版不到半年就销售一空,再版达27次。, http://www.100md.com(蔡登山)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