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0237
“中医界才子”陈存仁(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外书摘》
     杨杏林又说:“仅仅一年之后,陈存仁辑校的另一部大型丛书——《皇汉医学丛书》又出版了。这是他多年研究日本汉医勃兴运动,搜集整理汉医学家的成果。该丛书包括14卷72种:总类8种,内科16种,外科4种,女科、儿科各3种,针科4种,眼科、花柳科、诊断、治疗各1种,方剂10种,医案医话11种,药物8种,中国医药论文集1种34篇。它不但使我国的医学工作者了解日本汉医界的学术发展情况,而且对我国不少国内已散佚的古医籍的整理辑纂有很大帮助。故出版后受到中日两国医学界的重视,同时还促进了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

    陈存仁还是著名的藏书家,他与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的编者)、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的编者)并称为“江南三大中医藏书家”。他早年便立志广藏医书,于是每天下午诊余,总要到旧书铺浏览选书,一年工夫竟买遍上海滩。1930年,他专程到北京琉璃厂购书,想到有那么多好书,他说就好像“瘾君子到了云南(大烟产地)”一般。行前他将自己的藏书编成书目,到了琉璃厂,他递上自己的藏书目录,然后交代:“凡是目录中没有的,我一律都要买。”气魄可谓大矣。三天工夫,他搜集书目中未备之医籍,总共一千多种,其中竟有名医萧龙友寄卖的八十多种罕稀之本。1936年后,陈存仁又曾先后6次专程赴日本购书,总共收集到日本汉医著作四百余种。经过多年“朝收夕索,亲临拜访,曲意诚求”,共收集各种版本的医籍6000余种,还有300多种与医药有关的全套报刊,总计算来,近1000万卷,设立了私家图书馆,时人罕有其匹。
, http://www.100md.com
    爱慕虚荣 名成而仕

    抗战结束后,除继续医务工作外,陈存仁更多地从事着社会活动和慈善事业。他与许多对中医药有好感的国民党元老,如李石曾、焦易堂、吴稚晖、陈果夫、陈立夫等人交好往来,一来用以提高个人的声望,同时也利用这些社会关系以争取对中医界的支持。陈树桐说他父亲是个“重名胜过重利的头脑灵活的上海人”。“他爱慕名声甚至到了虚荣的地步,当时为了竞选上海参议院议员,天天在饭馆里摆着流水席面请客吃饭,当年的参议员都是荣毅仁一流,根本没有中医会舍得这么做。”1946年8月,陈存仁当选上海市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初,他参加了国民党政府的国大竞选,在陈树桐看来,也纯粹是虚荣心的表现,当年一共有7个中医当选为“国大代表”,陈存仁在中医中居然票数最高,“当时谁都不知道,是因为我姨父科学家吴有训的缘故父亲票数才高,我姨父和蒋介石关系不错,我父亲从来不求他办事情,因为竞选‘国大代表’,求到姨父那里,结果他一说,父亲以中医里最高票数当选”。他成为中医界国大代表之一,亦可谓“名成而仕”矣。
, 百拇医药
    1949年上海解放,陈存仁仓促离开上海,到香港时,陈存仁全家身上只有9000元港币,连租个房子都租不起,幸亏一位亲戚把房子无偿借给他住,他只能挂一个小牌子,写着陈存仁诊所。秦瘦鸥说:“我只知道到1952年内,他已在九龙闹市中心弥敦道的平安大戏院楼上设下了一间诊所,又在香港铜锣湾怡和街借到了一套公寓,半作门诊室,半作一家人的居处。门诊的时间是上午九龙,下午香港,余时出诊,完全是一副南国名医的派头。”

    在港期间,他行医之余仍勤奋写作。20世纪60年代,在香港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津津有味谭”,专门谈吃的学问及饮食疗法,提倡在汤菜中加些滋补中药,颇受讲究进补的粤籍人士的欢迎。这个专栏一写二十年,每日一篇,一年365天从未间断。陈氏不收一文稿酬,他希冀的是一种广告效应,名声很快在读者中传播开来,因此来到香港不久,诊务便打开了局面。

    1970年5月,《大人》杂志创刊,陈存仁撰写其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刊登其上。1973年3月,由香港吴兴记书报社出版,张大千题端,沈苇窗撰序。1982年,陈存仁在《大成》杂志104期开始连载其回忆录第二部《抗战时代生活史》,1988年由香港长兴书局出版。从青年时开始,一直到古稀之年,他从未停笔,除了编写了不少中医药科普读物,他也写了不少文史方面的文章。

    1985年,陈存仁宣告隐退,并移居美国加州洛杉矶安度晚年。1990年9月9日,他因脑溢血逝世,终年82岁。, http://www.100md.com(蔡登山)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