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89521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摘要:在对精神病理学模型(PTH)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整合我国心理素质研究成果,借鉴中医体质学、易感性(素质)一应激模型和积极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构建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机制层级、评估与目标层级两个相互关联的层级,强调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中的关键核心作用,主张将心理素质纳入个体心理健康整体状况的评估与诊断体系之中,分类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并按个体所处的不同类型安排与其相适宜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关键词:心理素质;精神病理学模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积极心理学;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67-0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各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在不断增加,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和心理疾病诊断手册DsM也已经发展到了第四版,但这些并没有真正减轻心理疾病患者的痛苦,相反,全世界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元分析研究也表明,我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SCL-90的得分均有随年代的推进而上升的趋势,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反思现行的心理健康模式,探索科学高效的、适应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新模型。尝试构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正是适应这种现实需要。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建构的背景

    (一)精神病理学模型存在的缺陷

    1.对精神病理学单维负性诊断指标的过度依赖

    精神病理学模型(Psychopathology,PTH),也称为传统心理健康模型,主要采用负性的精神病理学指标,以DSM作为心理诊断标准。DSM虽然对心理问题的诊断、治疗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使用这种诊断工具,心理健康被等同于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研究被限制在精神病理学的视角内,忽视了个体积极特征和患者自我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
, 百拇医药
    2.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诊断存在高估或低估的风险

    以DSM作为心理健康诊断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值得怀疑,有关研究显示精神科医生对一些障碍的诊断一致率低于50%。按照这种单维负性诊断指标,如果障碍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个体会被归类为亚临床表现。这种亚临床表现会使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其在未来发展上可能会陷入危机,但他们由于不能被精神病理学的测验所甄别,而不会被给予干预和预防措施。此外,被诊断出心理疾病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即其中有些个体仍能较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并可能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其心理健康Ⅲ。

    3.在干预效果上存在部分有效、无效或复发的问题

    减少症状是精神病理学模型干预的主要目标,但其干预效果存在仅部分有效或效果短暂等问题,甚至在一些心理疾病上出现干预无效或复发。以抑郁症为例,如多达60%到70%的大量单相抑郁症的患者在6个月内出现症状的复发。
, 百拇医药
    (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贡献与不足

    基于精神病理学的不足,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ual-factorroodelofmentalhealth,DFM)。它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状态,主张对积极心理健康状态(主观幸福感)和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心理疾病症状)同时考察,将其看作是心理健康诊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把人群依次分为完全心理健康、部分心理健康、部分病态、完全病态四组群体,并认为干预能达到完全心理健康的状态并能防止心理疾病的再次复发。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强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对传统精神病理学模型临床缺陷的超越,克服了心理疾病有无的单维视角,具有进步意义。不过,了解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状态可能只是诊断的开始,这对于预防、促进或治疗固然重要,但对于从根本上预防、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彻底根除心理障碍却还远远不够。幸福的抛锚点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可能存在一个抛锚点。虽然近来研究者发现个体在孩子死亡、离婚等重大应激事件后可能会导致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不能回到抛锚点,但大多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仍然围绕它上下波动。这表明主观幸福感虽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但其稳定性差,干预效果事倍功半,从长期来看甚至会徒劳无功。因此,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有效干预指标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而过分片面强调促进主观幸福感来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科学有效性值得质疑。我们认为,要达到和实现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所主张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并加以维持,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个体当前心理健康状态产生背后的因素——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
, 百拇医药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①理论研究的滞后,过分看重并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甄别、转述、验证或照搬,观点重复多,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建构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少;②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多,而其影响机制研究少;③关注少数有心理障碍或疾患的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④重视心理疾病症状及外显行为问题,而忽视内源性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消极、片面、低效的问题倾向。

    中国心理学必须走中国化道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成为我国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因此,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借鉴中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恰当引入和使用我国本土研究中提出的相关概念(如心理素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健康,建构本土心理健康理论,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这是所有心理学工作者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 http://www.100md.com(王鑫强 张大均)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