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信息
编号:12228907
打造高等中医药精品教材体系 ——写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之际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35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总结历版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培养一批适应当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笔者认为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整合资源,建设适应国情的出版平台

    一是整合政府资源,即教育部、卫生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资源;二是整合院校资源;三是整合科研院所、协会资源;四是整合教育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卫生部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材评审委员会,把教育部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标准和教材建设、教材评审、精品教材的遴选及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五是把教材建设和国家人才交流中心、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执业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等机构的认证要求衔接起来;六是整合国内外医学院校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同时,将我们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思想、方法走出去。
, 百拇医药
    坚持顶层设计,建立规范的教材建设体制和模式

    教材建设是依据特定时期国家、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总体的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规划的。新版中医药本科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卫生部的“十二五”卫生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继承、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论证,4次会议讨论,10次院校座谈与走访,最后形成了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规划,继而在指导思想规划下形成顶层设计,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了由72位专家教授组成的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17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6个教材评审委员会,针对7个专业(方向)133本教材的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论证,在对全国74所院校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符合“十二五”期间中医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这一教材建设总体思路,而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遴选,召开主编人会议、编写会议、审定稿会议,最后进入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体系,经教育专家评优荐优,向全国各高等院校推广使用,并及时搜集整理教材使用意见和建议,为新一轮教材的建设提供参考。
, 百拇医药
    遵循中医药传承与发展规律

    在前述顶层设计之下,我们应该按照科学的教学规律、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的教学组织程序,研究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的学科体系下,组成、整合、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确定后,再形成相关的教材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整合课程;第二,淡化学科意识;第三,教材内容的系统整合,避免交叉重复;第四,处理好教材之间的衔接,教材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五,知识点、创新点、执业点三点结合。如新版教材原规划132种,调研时大家普遍提出,我们的拓展对象是西化教学模式的高中生,进入中医院校后如何转换角色,热爱中医崇拜中医,据此我们认为必须增设“中医学导论”课程。因此,课程体系要按照中医教学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调整和完善。

    严格教材质量控制

    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三基的基础上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思想性是指教材是教书育人的载体;科学性是指要将科学的、成熟的、公认的内容放进教材;启发性是指教材建设的目标是要授人以渔,要使学生掌握思想、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去创新性学习;适用性是根本,要求教材具备老师好教、学生好学、临床好用、用之有效、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特点。“三特定”是指特定的培养对象、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特定的学时数。为了保证高质量的教材建设,人民卫生出版社坚持教材建设的三个层次规划,即根据三部两局的战略规划、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战略规划和中医药教材发展事业的规划,提出了新一轮教材体系的规划;第二,坚持三个层次的论证,即发放回收调研函论证,院校走访论证和专题会议的详细论证;第三,坚持三层次的专家遴选,即学校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进行资质水平的初步审核,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及6个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定等。

    综上所述,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严格遵循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知识的传承规律;同时,要研究教学,服务教学,对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教材体系;通过高质量、规范化、科学化的精品教材建设,培育精英人才,精英人才参与精品教材建设,打造新一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百拇医药(张科 张同君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