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3 > 正文
编号:12362876
中国外世保身98 计.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127页
第129页

    参见附件(423kb)。

    内容简介

    平安是中国人最大的期盼,然而世界的险恶、人的欲望、物的诱惑都成

    为招惹祸患的因素,“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所以处世保身智慧是每

    个人立足方寸的大学问、大智慧。中国文化中的三大劲流儒、释、道三家对

    处世保身的独到见解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瑰宝,史料里对声色财气、名利角

    逐、丑行陋习、浪荡心性等招祸伤身的教诲训诫比比皆是。《中国处世保身

    98 计》从人的社会角色、处世行止、心性习性等方面,广采博征古今著名的

    事例,精彩的论证和奇特高妙的处世策略,探讨如何保身、护身、养身、惜

    身、娱身等智慧和技巧问题,供人品味,供人鉴习,警世喻人,训戒人生。

    本书适合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

    序言

    明哲保身

    黄野

    《诗经·大雅·烝民》里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国文化,中

    国哲学是很讲究处世保身之道的,可谓身道合一。以中同文化的三大劲流儒、释、道来看,概莫例外。道家文化看重“天人合一”,身道同辙,以此来说

    明“身”、“道”之间的本体论关系,及安身立命的世俗策略。佛教所谓“跳

    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说法,究其根本,便是明哲保身,它试图通过逃

    避世俗生活,及其它与之相关的名利、金钱、权力、情欲等来达到超脱,或

    说保身、守身、脱身的升华目的。禅宗所倡言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是要通过消除心物界限、心物对抗、心物双非等俗见,达到“身”、“佛”

    同辙的结果。相对来说,偏重伦理规范的儒家文化的纲常伦理思想,就有很

    深广贤锐的“保身”思想。你看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广而言之,社会上其

    它的人伦之间,都能这样温情脉脉地上尊下卑,相安无事,各守本份,各在

    其理。这不是一种很浪漫、很理想的人际关系吗?它的核心和目的便是礼仪

    相尚,相安无事,便是明哲保身。因此可以说,明哲保身是中国文化、中国

    哲学的最大特征。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讲究“保身”之理、“保身”之道,中国人更是保

    身有木了。这从中国的食文化、酒文化、性文化,以及地方风俗、礼仪、祭

    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是个礼仪大邦,而礼仪之术的妙处,便在于以谦

    谦相让和相敬如宾来防止害身害事的不测了。中国人从人际关系上的保身,进而引伸出很多其它的作用和意义:如养身、护身、惜身、娱身、美身等等。

    中国古人更是非常尊重,爱惜、护养自己的身体,他们甚至有能耐从房中术

    这种纯粹消耗性的行为中得到养身延年的益处。

    中国人开口闭口爱谈“身家性命”,爱以“身家性命”相托, 爱以“身

    家性命”相胁,爱以“身家性命”相诱,总之,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身家

    性命”。中国人这种爱惜、尊重、养护身体的观念和做法,是有很深厚的哲

    学道理的。身体、生命、自己,这是命运的一种安排和赐予,也是自然意志

    的一种表现。因此人们不能背弃自然,忤逆自然,而明哲保身就是履行自然

    降就的一种天责。人是不能戕害、贱对自己的身体、生命,人甚至没有这种

    戕害、贱对的资格。这也就是基督教认为人没有自杀的权力的根本理由。

    中国人的处世智慧是举世公认的,处世智慧是每个人社会生活中必须具

    备的思维训练,不管你有意识或无意识,不管你主动或被动,不管你喜欢或

    厌恶,你都被挟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事之中。处世智慧帮助你见微知著,高瞻远瞩,立足方寸,远思千里,见人所未见,有所突破和前进,在新时代

    的挑战中,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中国人的世故老练可谓精到家了。尤其当他们应用在功利关系上时,更

    是如此。这便进入了明哲保身的负面效应,即某种消极狭隘的护卫态度。于

    是某些外国人敢公然将中国人的“类”当做“虫”,而把孤立的中国人当做

    “龙”了。这些精于狭隘保身的人相互较计损彼,作为一个“类”,他们便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了。当然,这已超出了我们倡言的明皙保身的范围了。

    如何保身、护身、养身、惜身、娱身,这可是个大技巧、大学问、大智

    慧的问题。这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中 国古人在

    这方面总结了很多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这在各种史料、传记、文论、文学

    作品里比比皆是。如左氏春秋、诸子散文、《史记》、《通鉴》、《三言二

    拍》等等,卓见闪烁。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为世界人类的精神财富增

    添了耀目的瑰宝。

    《中国处世保身98 计》本着整理古籍、古为今用的思路,广采博征古今

    史料,汇聚成98 种训戒,供人磋玩史实,鉴为己用。从而,警世喻人,训戒

    人生。

    修身与养身不同。修身是修千万年不死的真身,是道德、文章万古不灭;

    养身是养几十年必死的肉身;是生老病死天地轮回。修身是拒恶、扬善、求

    真,养身是防病、去病、寿终。然而能修身的必能养身,能养身的未必能修

    身。

    本书显然只在社会范畴内,从社会人伦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更多地从人

    的心性、器性、习性中,总结了声色财气、名利角逐、行为举止、风习惰性、依从关系等方面的缺陷,并因之而祸及自身的教训,试图明人眼目。

    若果能如此,编撰者就心满意足了。我们希望各位长者、仁者、慧者、觉者,不吝赐教,积慧成渊,以期中国之处世保身哲学日趋丰厚而完备。

    1997 年10 月于北京中国外世保身 98 计第一部分 祸篇

    第一节 英雄之祸

    ○锋芒毕露

    ○妇人之仁

    ○力微负重

    ○祸从口出

    ○螳螂捕蝉

    ○有勇无谋

    [醒世小语]

    锋芒,刀剑等器的刃口和尖端。引伸为人的才干显露在外表。在生活中,寒光森森的锐器往往会使人感到忧心和震慑,一个人的才智过露,在人与人

    的交往中也会使人产生如上的感觉,会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距离感,或产生回

    避、逃遁等心理意识,甚至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因为人从根本

    上讲是趋弱去强的。所以当人处在少壮年轻的时候如锋芒太露,就会丧失掉

    一些机会和朋友,就会延长成功的距离。等到你明白这种道理时,已经事过

    境迁,悔之晚矣。正应了“万事古难全”。“盈则损,直则折”这些话,弱

    者有弱者的不幸,强者有强者的不幸,而人生就在这幸与不幸之间。

    [围炉观史]

    贾谊招挫

    汉代贾谊,以诵诗通经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名,召至门

    下,很是喜欢他。孝文帝初立,闻河南太守吴公政绩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

    来与李斯同邑,曾从师李斯,于是征召他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

    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之为博士。”

    是时贾谊才20 多岁,年少英姿。每次诏臣议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谊

    尽为之应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力不及贾谊。孝文帝悦之,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

    贾谊以为汉朝此时已天下大治,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

    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法礼,认为汉代的颜色应以黄

    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由秦

    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虽然孝文帝刚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

    办,但却以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

    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因此而忌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便

    让贾谊当长沙王的陪读太傅。过了一年多,文帝召见贾谊,与贾谊长谈至夜

    半,但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不能自陈政见。后又以贾谊为梁怀王太

    傅。梁怀王是“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文帝又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

    列侯。贾谊数上疏谏,以为祸患从此起矣。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

    稍削之。文帝不听。过了几年,梁怀王学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3KB,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