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0130391
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走多学科道路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04期
     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药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是摆在广大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建立相对独立的办学体制,实行由单科(医科)向多学科发展的培养模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中医药学是融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史产物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交织的背景下产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人文、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它整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系统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科。《内经》在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时,吸收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哲学等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自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以独特的整体思维、意象思维、变易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学中还包含地理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体质医学等医学思想,创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诊疗原则。此外《内经》中的心理医学思想、社会医学思想,都是多学科与医学相互结合渗透的产物,这些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 百拇医药
    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医学,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内经》认为,人生天地之间,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的生存环境,一是自然环境。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中的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等学科,是研究天地变化规律的学问;天地变化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就是医学研究的内容。二是社会环境,也就是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至社会政治背景、经济水平、文化环境、民风习俗等,小至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教养、家境遭遇、个人经历等,都与人的心身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并在藏象、病机、诊治学说中得到反映。

    《内经》医学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它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念是相通的。并且,中医学一开始就将其完全融入自己的理论,并且作为临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施于医疗活动之中。这都需要中医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

    《本草纲目》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药物学专著,书中对各种药物的记载和论述涉及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动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其中药学相关理论建立和实践发展也是多学科融合的结果。古代制药技术中的炼丹术、炼膏术等技术对现代制药及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中的多学科属性,决定了对其继承、发展和创新必然要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二、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行多学科融合

    现代科技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很多新理论的产生和技术的创新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结果。当前,现代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尤其是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现代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平台。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药学交叉渗透必将促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突破。综合运用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及生命学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提供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揭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为突破口,争取中医药基础理论有所创新,为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奠定基础。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基础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只有走多学科发展之路,才能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 http://www.100md.com
    随着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市场将对全世界全面开放,我国的经济将真正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医药行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将面对加入WTO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去迎接新的挑战。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中医药已被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广泛应用。世界上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日本将140余种汉方列入国家医疗保险,中国香港地区建立“中药港”。国内还有不少中医药院校在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开办中医药的高等教育,民间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入世以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直面挑战,积极谋求应对的策略。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将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这就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在这种教育国际化环境下提高竞争力,单学科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走多学科发展之路。只有实行多学科交叉,中医的学术理论才有望获得突破性进展,培养的人才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 百拇医药
    三、单科性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自身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学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单科性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难以适应中医药学科本身的发展。

    1.单科性办学模式影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我国中医药院校大多数为单科性院校。公正地说,单科性院校在历史上为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起了积极作用,但用发展的目光来审视单科性院校,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单科性培养模式,其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一定欠缺。由于缺乏多学科创造的学术氛围及未受到多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狭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较差。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正面临着中医药国际化的大形势。目前中医药的国际化已由传播和医疗服务转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与开发。要保持我国在中医药学术上的领先地位,关键在于我们要培养出能参与国际竞争并能赢得挑战的高尖人才。中医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总感觉到力不从心,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中医药与外贸、与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法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单科性的办学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2.单科性办学模式制约中医药学科本身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受内部发展规律制约,同时又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学科实质新的发展往往是通过学科(学科群)中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互补、综合等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科融合能推动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进而带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推动学科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上看,学科间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交叉发展的特点已十分明显。事实上,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科技突破均为科学与技术合作互补的产物,是多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渗透的结果。中医药学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经验的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她积淀丰厚、内涵深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显著的临床疗效。在当前健康观念更新、疾病谱改变、老龄化社会到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色更加突出。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组织多学科协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将为解决当代生命科学重大疑难问题作出贡献,也必将为中医药学科本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 百拇医药
    四、高等中医药教育由单科向多学科发展,国家应有相关政策支持

    1.支持中医药院校相对独立办学

    40多年来,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中医教育已从单一的、数千年沿袭的师承模式发展为各层次学历教育俱全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具有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和现代化特征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对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按照中央高校体制改革“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医药学的特殊性,应保持中医药院校相对独立的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共建与合作”。由于中医药独立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目前还无法对中医药的许多问题作出完整科学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中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硬行合并,对保持中医药特色、发展中医学科反而不利。2001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文,明确提出高等中医院校“不宜大范围的调整”,这是考虑到中医药学的特殊性所采取的保护政策。就如何提高中医院校的办学水平,切合实际的办法是,在相对独立的办学体制基础上,在中医药学术氛围为主体的前提下,与有关综合性院校实行“共建与合作”,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例如与经济贸易类大学共建中医药与经济、管理、法律等相结合的专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支持中医药院校走多学科发展之路

    国家可结合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实际,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等中医院校向多学科性大学发展。如办学规模适当扩大,办学空间适当扩充,特别是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方面,要给中医院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干,医、理、工、管、文、法、经济等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一定会给古老的中医药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一定会在新一轮发展中壮大自己,为中医药的振兴再创辉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 百拇医药(黄必胜 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