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
编号:10168011
群星璀璨话新安(待续)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920期
     孙一奎 - 撰著《赤水玄珠全集》

    阐发命门、三焦、相火

    李佛基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休宁县人。生活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生卒不详。

    孙一奎之父孙文学,休宁诸生,身体素弱,而屡遭科场应试之苦,惫益甚。这使幼年孙一奎心存“何得究竟秘奥,俾保和吾亲无恙”之愿。稍长随堂兄经商时,遇士人授秘方,用之多验。归告其父,并请求弃举子业而专攻岐黄。孙文学大加赞赏:“何不可为也,良医济施,与良相同搏比众。”于是,孙一奎从汪机弟子黄古潭学医,尽得其传。此后,孙一奎认为“索居窥观无益于广询远览,宇宙寥阔不能以丘里自隘。”于是,出故土,游彭蠡,再历庐、浮、沅、湘而至三吴。游学万里,所到之处,凡知医有所长,即往请教。偶遇明哲高人,更是折服其前。如此达30年之久,归来已满腹经纶,学验俱丰。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诊视合法度,投药无乖张,于是医道遐迩闻名。

    1573年,孙一奎51岁时撰著《赤水玄珠全集》,包括《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和《痘疹心印》。《赤水玄珠》30卷,分风、瘟疫、火热等70条门,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援引《内经》及各家学说,参以个人医疗经验,分述病因、病证、处方,并附各家验案。《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

    《医旨绪余》上下卷共70篇,主要论述太极、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三焦、包络、命门、相火以及疾病诊断、内伤杂病等问题。《孙文垣医案》五卷,由其子与门人合编,收录孙一奎医案250则,辨证精当,见解新颖。《痘疹心印》2卷,节录各家痘疹方书,参合己意而成。

    孙氏的学术贡献主要在对于命门、三焦、相火等理论多所阐发。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说:“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男女未判,而先生二肾,如豆子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门动气,又曰原气,禀于有生之初,从无而有,此原气者,即太极之本体也。”即命门为两肾间动气,恰如坎卦,一阳陷入二阴之中,属坎中之阳,为生命之本始。他进而强调命门动气的重要生理作用以及与呼吸之气的依存关系:“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有是动则生,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孙氏论三焦,宗《难经》无形之说,认为三焦为上、中、下三焦地位的合称,持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之说。孙氏论相火,反对《脉诀》命门配三焦属相火之说,认为命门为三焦之原,“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应以“三焦、包络为相火”。

    孙氏以其命门、三焦、相火理论指导其临床辨证论治,尤重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治疗。由于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又为相火之用,凡命门原气不足或相火衰弱皆可导致三焦元气不足,出现上不纳气,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其辨证,重明辨表里寒热虚实气血;其立法,主张宜权变不可执一;其施治,喜益气温元慎苦寒,倡升降斡旋忌呆滞。“生生子”自成一家之言,对中医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