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普通外科 > 01
编号:10300690
周围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以下文章中[]表示参考文献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将外源性遗传物质转移到人体内,从而获得治疗效果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与技术的逐步突破,基因治疗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二百多项基因治疗项目正在临床试验中,以Isner为首的美国Boston小组,针对外周和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血管是治疗基因容易导入的靶组织,在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外源基因短期表达就有可能达到治疗效果。但血管系统疾病大多是多基因病变,目的基因的选择较困难。尽管如此,在晚近的十年里,血管疾病基因治疗发展迅速,众多学者在载体构建、基因导入方法和基因治疗策略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其中的一些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

    1 靶细胞及侯选基因的选择

    目前,周围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范围主要有外周动 脉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ASO),血管成形术(PTA)后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靶细胞和主要侯选基因如下。
, 百拇医药
    1.1 促进新生血管生长 靶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侯选基因是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包括VEGF、FGF、PDGF、IGF、TGF等,其中VEGF因具有下列优点而成为最主要的侯选基因:①VEGF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EC)分裂增殖、形成新的血管,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无刺激作用,不会引起血管内膜增生;②能使新生侧枝血管具有一氧化氮(NO)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从而增加侧枝循环血流量;③具有分泌序列,其蛋白产物能从细胞中分泌出来,产生旁分泌效应[1]。VEGF和FGF的联合应用能更有效的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基因治疗为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1.2 促进内皮修复 内皮损伤是ASO和再狭窄形成的关键环节,VEGF能特异性促进内皮的修复,并通过NO抑制内膜的增殖。

    1.3 抑制SMC增殖 SMC移行进入内膜、大量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是ASO和再狭窄形成的共同基础,因此SMC是重要靶细胞。侯选基因主要有两类:①具有细胞毒作用的基因。如胸腺嘧啶激酶(tk)基因能通过“旁观者效应”使大量SMC死亡;细胞凋亡分子Fas配体(FasL)基因能诱导SMC凋亡[2]。②具有细胞静止作用的基因,在抑制SMC增殖的同时仍保留其继续生存的能力。侯选基因主要有:非磷酸化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使SMC稳定于G0/G1期;CCD激酶抑制剂P21基因能使SMC处于G1期[3];内皮源性NO合成酶(eNOS)基因能促进NO大量合成,降低细胞粘附分子和早期炎症介质的表达,并直接抑制SMC移行增殖[4];心钠素(ANF)基因既能抑制SMC增殖,又能直接扩张微小血管[5];激肽释放酶基因通过激肽/缓激肽系统激活SMC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MP和cGMP,使SMC稳定于G0/G1期[6];锤头状核酶基因通过抑制原癌基因c-myb的表达,抑制SMC增殖[3];同源异形盒(Homeobox)基因是一类细胞分化和再塑调节的控制基因,也能抑制SMC的增殖[7];转录因子gax基因能使SMC稳定于G0期[8];其它如抑癌基因P53、各种反义原癌基因包括反义ras、myc、fos和myb,以及各种反义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包括反义cdc2、cdk2和PCNA,都是通过调节SMC的增殖周期而起到抑制其生长的作用。

    1.4 防止血栓形成 侯选基因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基因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发纤溶过程来抑制血栓形成[5];血管环氧化物酶(COX-1)基因能促进前列环素的合成,从而具有抗凝和扩血管作用;eNOS基因通过NO 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达到抗凝作用[4];蜱抗凝肽(TAP)基因能特异性抑制凝血因子Ⅹ[9];血栓调节蛋白(THM)基因通过抑制凝血酶、活化蛋白C而起到抗凝作用[10];水蛭素基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既能直接抑制凝血酶的作用,又能在血管损伤时抑制血管壁内组织因子基因的表达,更有利于在PTA术后防治附壁血栓形成[11,12]。Ohyama等报道人工重组的水蛭素CX-397是水蛭素1型和3型的杂合子,具有比天然水蛭素更强的抗凝作用[13]。, 百拇医药(赵意平 张柏根)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