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神经外科 > 01
编号:10301026
颅内动脉瘤栓塞材料的历史及现状(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对于宽颈动脉瘤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由于弹簧圈疝入载瘤动脉或在瘤颈处填塞不紧密,博动的血流就会使弹簧圈向瘤顶移位,导致动脉瘤的再生长。对于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目前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Moret等[9]采用的“再塑型”技术,即用不可脱球囊放在瘤颈处,将瘤颈暂时封闭,当弹簧圈填满动脉瘤后再将球囊撤除。

    瘤颈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的再通,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难处理最后一个弹簧圈,栓塞过多弹簧圈会脱入载瘤动脉,有时部分弹簧圈填不进去又撤不出来留在载瘤动脉内,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弹簧圈在瘤内填塞的紧密程度与再通密切相关,Mawad 等[8]使用犬动脉瘤模型评价了GDC栓塞的远期效果,发现疏松填塞的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致密填塞的动脉瘤。由于栓塞动脉瘤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一般认为弹簧圈致栓性能的强弱与栓塞的疗效直接相关。所以许多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对弹簧圈表面进行修饰,以增加弹簧圈的致凝性。但是各家报道的结果很不一致,使用的动物模型也不尽相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弹簧圈本身的机械性能也与栓塞效果有关,如果制作弹簧圈的金属材料太硬,在动脉瘤内的顺应性不好,或材料太软,在动脉瘤内由于血流的冲击而向瘤顶方向移位造成动脉瘤的再通都会影响栓塞的效果。

    3) 应用微弹簧圈的局限性:弹簧圈对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与瘤颈和瘤体的比例关系密切,微弹簧圈还不能栓塞所有的动脉瘤。尤其对于宽颈和巨大动脉瘤的栓塞效果较差。在1995年,Vinuela回顾性地分析了美国多中心GDC治疗协作组750例动脉瘤的栓塞结果(个人通讯),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只达到33%-62%,瘤颈残留的百分比占28%-59%,动脉瘤的再通达到8%-31%。

    三:支架

    血管内支架首先是由Dotter和Judkins在1964年提出构思[4],并于1969年进行了实验研究。几年之后这种金属血管内支架与球囊成形术结合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肾及外周血管的动脉狭窄,几年前,开始应用于颈外动脉系统的狭窄性血管病变。

    随着支架技术的改进,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7, 19]。当支架被置入载瘤动脉后会成为一个血管内的旁路而建立一个新的循环模式。使用激光影像技术(laser-based imaging technology)在动物模型中发现当支架置入载瘤动脉后,会导致复杂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减低、淤滞。同时载瘤动脉内血流阻力下降。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发现单独置入支架就可使颅外段颈动脉假性侧壁动脉瘤血栓形成而到达到完全闭塞。这主要是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所致。另外,当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后,支架的表面会形成一薄层新生的内膜使动脉再修复。, 百拇医药(廖中荣)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