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泌尿外科 > 05
编号:10301141
天疱疮(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一、定义

    天疱疮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间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粘膜大疱病。

    1943年,Civatte发现的表皮棘层细胞松解,仍是本病的重要组织病理改变;1953年,Lever发现水疱有原发于表皮下不伴棘层细胞松解和水疱原发于表皮内伴棘层细胞松解两种不同表现,认为前者为类天疱疮,后者为真正天疱疮;1965年,Beutner以免疫荧光法检查,发现天疱疮病人损害的表皮细胞间和血清中均存在天疱疮抗体,于是认为本病是免疫性疾病。自皮质激素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以来,其预后已有很大改善。

    二、分类

    主要按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将天疱疮分为四型两类:①寻常型;②增殖型;③红斑型;④落叶型。增殖型天疱疮水疱的原发部位与寻常型天疱疮-样在棘层细胞下部,前者抵抗力较强,损害比较局限,而可能是寻常型天疱疮的变型;红斑型天疱疮与叶落型天疱疮的水疱均原发于表皮浅层,前者损害比较局限,患者的抵抗力较强。Brazilian 天疱疮是落叶型天疱疮的特殊类型。所以,天疱疮实际上是寻常型和落叶型两大类。此外,根据临床特点又有新的亚型提出,包括疱疹样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IgA型天疱疮等。
, 百拇医药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也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较多的证据说明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①皮损棘细胞间有免疫球蛋白沉积,即天疱疮抗体存在;②血清中存在天疱疮抗体,滴度与临床活动性平行;②血液透析除去天疱疮抗体可获短期临床上缓解;④寻常型天疱疮母亲所生的婴儿有天疱疮皮损,几周后可缓解,说明天疱疮抗体可通过胎盘转移;⑤高滴度天疱疮抗体多次反复注射兔的皮内,可产生棘细胞松解;⑥天疱疮抗体加入组织培养表皮皮片中,可产生棘细胞松解,其程度与抗体滴度相一致;⑦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明显疗效。

    实验证明,蛋白酶在引起棘细胞松解方面起重要作用。天疱疮抗体加入组织培养表皮皮片中,同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就不发生棘突松解现象。这一结果说明天疱疮抗体结合于棘细胞,使后者分泌蛋白酶,改变细胞间质间的粘合作用,形成棘突细胞松解,但未见细胞毒性作用于棘细胞。Hashimoto发现天疱疮抗体结合到棘细胞上可促使后者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PA),将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导致棘细胞松解。用热处理的天疱疮患者血清,补体己灭活,进行上述实验,仍能引起棘细胞松解,说明疱的形成不-定需要补体的活化。但补体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完全被否定:①皮损处有补体成分存在于棘细胞间;②疱液中补体成分的活性下降;③应用体外白细胞粘附技术发现,天疱疮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表皮共同培养可见白细胞移动和粘附现象,这一过程需补体参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补体可以加重由天疱疮抗体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 百拇医药
    目前,细胞因子在天疱疮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在没有皮损的正常皮肤,可以见到棘细胞间有天疱疮抗体的存在,但不形成红斑、水疱。研究发现在皮损局部IL-1、TNF-αmRNA表达增高,且出现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外周血发现IL-2和SIL-2R水平升高,并与皮损面积呈正比,说明除自身抗体外,细胞因子也参与本病的发病。

    寻常型与落叶型天疱疮抗原不同。寻常型天疱疮抗原分子量为210000,由130000(抗原结合位点)和85000的plakoglobin两个亚单位构成,是膜上的糖蛋白,又称desmoglein3(Dsg3),属于钙依赖的细胞粘附分子超家族成员之一,位于桥粒的跨膜蛋白。落叶型天疱疮抗原分子量是260000,为160000(抗原结合位点)和85000的plakoglobin多肽复合物,分子量160000是桥粒上的质粒核蛋白,称之desmoglein-1。因此,天疱疮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http://www.100md.com(翁孟武)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