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整形外科 > 01
编号:10301419
我国整形外科50年(1949-1999)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截至1999年5月以前的统计数字

    二、临床医疗与实验研究硕果累累

    1、与烧伤外科相结合共创佳绩

    1958年,我国抢救大面积严重烧伤取得突破性成果,其早期与后期治疗均需整形外科的植 皮术,这一技术促使了两科结合共同提高。其中微粒植皮法(1986,张明良)。为解决大 面积烧伤创面植皮的供需矛盾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先进方法而被广泛采用。深度烧伤早期切除一期皮瓣,肌皮瓣修复,降低了四肢烧伤的截肢率,保证了肌腱、神经功能的较好恢复,使伤者伤而不残(1983年,1986年,1989常致德、沈祖尧)。对后期瘢痕挛缩畸形修复和器 官缺损再造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1976年我国已有〈整形外科在烧伤畸形防治中 的应用〉专题总结出版(四军大一附院烧伤整形外科),继有〈烧伤整形再造外科学〉(1992年,高学书)问世。

    2、显微外科技术引进,奇迹纷呈。
, 百拇医药
    1963年我国宣告首例临床断肢再植成功,随之显微外科技术引进整形外科爆发了一场技术 革命。依靠微血管吻合技术的游离皮瓣在我国诞生了(1973,杨东岳),使远位皮瓣手术 一步到位,如前臂游离皮瓣阴茎一期再造(1983年,高学书)。尤其是需即时急诊修复和 过去无法实现的手术都取得成功、如头皮撕脱伤,即往处理颇为棘手,最终造成秃发严重后果,现在采用吻合血管的头皮回植则结局截然不同,我国已有21例中20例成活的惊人报道 (1997,周苏)。又如第2趾再造拇指(1977,杨东岳),是公认的最佳拇指功能重建术式。另外,显微外科技术还用于神经(如面瘫的功能性修复)、淋巴管(如淋巴水肿的治疗)的吻合,以及肉眼难以准确完成的精细手术。然后显微外科技术操作难度大,安全系数低,需要特殊设备,但时至今日,通过20余年的实践磨炼,成活率已超过95%(张涤生、我 国整形外科现状与21世纪展望,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1-4),达到了规范化 和成熟境地。

    3、皮瓣技术大发展,百花怒放。
, 百拇医药
    皮肤移植术中的皮片手术,除微粒植皮法外,还曾引进超过全厚皮片的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法(1979年,冢田贞夫),一时广为采用,但由于各家应用效果颇有差异,已渐落。而皮 肤移植术中的皮瓣手术却有很多划时代的发展。

    据McGregor的研究结果,Daniel,Willams1973年提出以血供模式为特点将皮瓣分为随意型 与轴型两类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使临床得以用正确的解剖学原理为基础设计和应用皮瓣 ,打破了已沿袭多年的简单依形态分为皮瓣与皮管两种的分类,这是皮瓣手术的划世代性巨大进展,引发了一系列创新皮瓣的诞生。

    首先由轴型皮瓣(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派生出游离皮瓣,因需精湛的操作技巧和特需设备,且失败率高,一时难以推广。后于1981年杨果凡创用以桡动脉为蒂的前臂游离皮瓣, 由于血管管径粗,操作较简易而成功率高,国内争相采用成为流行术式,虽因付出条主干动脉的高代价而褒贬不一,但对推动我国游离皮瓣技术的开展普及,以及皮瓣供区的广为开发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国外誉之为"中国皮瓣"。
, 百拇医药
    肌皮瓣(1976,McCraw)相继问世,由于其具有充沛的血供和容积,抗感染力强,可以促进愈合,使慢性骨髓炎窦道、褥疮、放射性溃疡等即往难题迎刃而解,另也有利于肥大器官 的修复,如乳房再造。以后筋膜皮瓣(1981,Ponten)诞生了,包含深筋膜有增强皮瓣血供的作用,长宽比可以超出常规的限度。这些手术方法传入后,迅即在我国传播。另还有复合皮瓣、预构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及逆行皮瓣等的设计与实践,使临床治疗手段大为丰富,都在我国广为开展。并出现了不少以轴型皮瓣概念为基础的新术式,仅举阴囊纵隔皮岛一期修复尿道下裂为例(1986,李世瀛),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高,类似手术不胜 枚举。还有属于非生理性皮瓣的静脉皮瓣、静脉动脉化皮瓣等,均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1986年,司徒朴鉴于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往往成活不良,出现水泡,干涸后脱痂遗留色素 减退的花斑,于是首倡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由于外观不臃肿,断蒂时间可大为提前,且长宽比值大,甚至形状可不规则,一时令人瞩目争相仿效。但其成活机理尚无一致认识,还没有就建立起统一的皮瓣设计和规范化操作达成共识,所得效果也不相同,近年来问津者已日趋减少。, http://www.100md.com(孔繁祜)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