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儿科 > 01
编号:10301657
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明心脏工作能力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引起小儿心衰的病因很多,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心衰是小儿时期危重症之一,特别是急性心衰,起病急,进展快,如不早期诊断及处理,则严重威胁小儿的生命。

    【病因】引起小儿心衰的病因很多,小儿时期心衰以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其中尤以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者最多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扩张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亦为重要原因。其诱发心衰的原因常为支气管肺炎,重度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等。

    根据血液动力学及病理生理改变心衰可大致分为:○1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肌衰):衰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川崎病等;○2心室负荷过重,又分为:心室前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包括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瓣膜返流性疾病、输液过多过快等;心室后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包括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瓣闭锁等;○3心室充盈障碍:包括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限制性或肥厚性心肌病等。

    【发病机理】心衰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不同原因所致的心衰以及心衰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机理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机理为心肌收缩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心衰时由于心排血量下降,组织氧供不足,机体各种储备力量进行代偿。代偿初始对机体是有益的,但逐渐变成有害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

    心脏功能障碍时,至少有3种不同的基本机制调节。它们的相互作用对心衰时心脏的循环和调节起决定作用。

    一、通过心室舒张末期长度改变进行的调节

    心排血量主要根据以下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1前负荷(指心室在收缩前所承受的容量负荷,以左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期压表示);○2后负荷(心室射血时所承受的压力负荷,以左室收缩期室壁应力,总周围血管阻力表示);○3心肌收缩力;○4心率。

    按照Frank-Starling定律,即心肌收缩力与心肌纤维长度成正比,呈函数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心肌收缩力与心肌牵张的长度成正比,若心肌牵张超过一定的长度,收缩力随之下降。

    二、通过心肌细胞内生化改变进行的调节

    (一)交感神经系统 心衰时,交感受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大量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由交感受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入血循环中,血中儿茶酚胺(CA)增高,藉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外周血管收缩,维持血压起代偿作用。但这种交感神经兴奋增高及CA持续增高是有害的。其有害作用在于:○1直接心肌毒性作用(心肌灶性坏死);○2心肌细胞β肾上腺互能受体下调,降低心肌收缩力;○3交感受神经兴奋并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督加压素系统,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水钠储留,心肌氧耗加大;○4损害舒张功能。心衰时,尽管血浆CA增高,但心肌细胞内NE储存制造减少(衰竭心脏酪氨酸羟化酶及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减低有关),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障碍。亦有人认为此种细胞内生化改变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它可避免心肌组织受到NE的过度刺激。, http://www.100md.com(陈永红)
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