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药剂科 > 04
编号:10303064
化学中毒的临床基础(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不少化学物质本身即是自由基,如氧是最普通存在的天然自由基,进入体内的氧还会进一步转化成化学性质更为活泼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等,更易引起细胞“氧化性”损伤;过渡性金属元素如铁、锌、铜、锰、铬、钒,以及汽车尾气、氮氧化物等也都是自由基。还有不少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百草枯、氯丁二烯、硝基芳烃等则可在体内转化为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三)引起细胞的内环境失衡

    细胞内环境稳定(hemeostasis)被破坏是造成细胞损伤最基本的条件,如细胞缺氧、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钙超载等;而细胞内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可能是造成细胞损伤最重要的分子机制,缺氧则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最主要的启动环节。

    化学物质乃至各种致病因子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缺氧,缺氧不仅使生物氧化过程受阻、能量生成障碍、细胞内水钠潴留、酸中毒、细胞内H离子增加,还会通过强化H+-Ca2+交换机制激活,引起细胞内钙超载。钙超载则可诱使黄嘌呤脱氢酶变构为黄嘌呤氧化酶,使机体在生成尿酸的过程中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钙超载还会激活细胞内的磷酸酯酶A2,导致膜磷分解并生成大量花生四烯酸,后者可进而转化为血栓素,引起微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加重缺血缺氧,形成恶性循环。
, http://www.100md.com
    不少化学物质尚可引起机体免疫性损伤,由于完全缺乏剂量-效应关系,机体损伤程度与毒物的摄入量无明显相关,不属于化学“中毒”范畴,但临床较为常见,故诊断时仍应列入考虑范畴,以利正确治疗。

    二、影响毒物发挥毒性的主要因素

    中毒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与毒物的毒性当然有直接关系,但毒物毒性的发挥除与本身的理化性质、摄入剂量有关外,还受下列因素的明显影响;

    (一)吸收状况

    以活性形式到达作用部位的速率及浓度是毒物得以充分发挥其毒性作用的基本条件,毒物的吸收状况则对此有重要影响。如气态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皮肤和消化道则是液态毒物主要的吸收途径,但脂溶性不强、血/气分配系数较小的气态毒物仍不易为呼吸道吸收,液态毒物仅在兼具一定水溶性、脂溶性时方能经皮肤及消化道吸收,而水溶性不大的固态毒物即便能进入消化道或深部呼吸道(<10μ的小颗粒粉尘),也难以吸收。
, 百拇医药
    (二)分布状况

    外源性化合物吸收入血后,可迅速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分布率仅与器官组织的供血量有关;一般在数十分钟后进行再分布,其速率则取决于器官组织对毒物的亲合力及毒物本身的脂溶性、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等因素。再分布后,毒物主要集中在靶部位、代谢转化部位、排泄部位及储存部位,而使这些部位成为最可能的损伤点。

    由于损伤的发生与毒物在组织中的浓度有直接关系,故尽快减低毒物在上述各敏感部位的浓度,不使其增高至引起损伤的“临界水平”,可能是防治中毒性损伤最根本的措施。注意以下现象可能对防治中毒性损伤有所启发:外来化合物很少以原形溶解在血浆中,多与血液中的某些成份结合而存在于血循环中,如AsH3、CO等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重金属类除与血浆蛋白结合外,尚与肽、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结合等,可使毒物对组织的毒性作用受到暂时掩盖;故在中毒时使用血浆蛋白、谷胱甘肽或其他可与毒物形成低毒稳定化合物的药物无疑对缓解毒性有所助益。, 百拇医药(赵金垣)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