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肿瘤科 > 07
编号:10303702
肿瘤的中医治疗(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一、肿瘤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机体是由脏腑经络构成,而营卫气血,津、精、液等是它的物质和功能基础。正常的机体保持着这些物质功能基础的平衡,不断运转,维持生命,抵御不良因素的侵袭。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就是由于营卫气血,脏腑经络运行失调。由于失调可在某个部位引起气血停留,中医称“气滞血瘀”,而且体内的湿气和痰也聚而不行即“湿聚痰凝”;最后气血痰湿凝聚在一起成块,就是肿瘤。久而久之,这些痰湿气血之块,蕴积发热,产生毒物也叫“蕴积热毒”,这些进而损伤机体,产生发热、消瘦等症状。这里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机体的正常活动和病理过程。

    (一) 正邪相争∶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或邪气盛或正气虚的结果,所以肿瘤是邪气。《内经》∶“邪气盛之,积聚已留”,或“邪气留止,积聚乃作”,意思说邪气留而不去,形成肿瘤(积聚),又如“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也是同样的意思。邪气停留的根本条件是正气不足和脏腑虚损。
, 百拇医药
    1、正气不足∶所谓正气,就是营卫气血,精、津、液,可以理解为维持机体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及其能力,包括机体的抗病(癌)能力。所谓邪气就是机体外或内的有害物质,也就是致病因子。邪气的入侵、停留或产生,与机体的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疾病产生时的正邪关系。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的发现和认识更能支持中医正邪相争与肿瘤形成的关系。现代生物学阐明的机体抗癌物质,如抗癌细胞(T细胞、NK细胞、吞噬细胞、LAK细胞等)、抗癌细胞素(干扰素、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等)及抗癌基因及其他内分泌因素,营养状态等都是属于正气,这些正气的不足和失调导致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2、脏腑虚损∶中医的脏腑,名称和现代医学的脏腑相同,但它们功能与现代医学概念不同。如先天之本肾脏,不只是泌尿功能,还包含免疫、内分泌;后天之本脾,不只包含血的生成,更主要的是消化系统功能。肿瘤的形成与脏腑虚损相关,尤其重视脾肾之功能。所谓“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都有积聚之病”。肿瘤患者常常见到脾肾虚弱,我们常以健脾益肾法治疗肿瘤和预防肿瘤发生。又如六味地黄丸治疗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预防食管癌发生有效。运用健脾理气药物对持续的低度甲胎蛋白升高,可转为正常使肝癌发病率下降。
, http://www.100md.com
    (二) 阴阳平衡失调∶阴阳五行学说是解释自然界,包括机体运动的根本法则。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机体内的阴阳平衡,要求五脏六腑必须要协调,营卫气血,精津液要保持相对衡定。癌症的发生也与这些因素的失调密切关系。象现代生物学中的c-GMP/c-AMP的平衡;T细胞亚群的T4/T8的比例关系;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都是机体的阴阳平衡关系。中医药多是起着双相调节作用。

    (三)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治疗疾病需要遵循这个原则,而且对治疗肿瘤仍然是有重要实际指导意义的。中医在四诊的基础上,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和脏腑辨证(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我们根据患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辨别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并辨别出气滞、血瘀、痰湿等。而且找准病变的部位。然后根据辨证,立法(如健脾益肾法,益气养阴法等),开出药方。这一诊断过程通常称谓“理法方药”。目前中医治疗肿瘤,或开发新药时仍然需要这一理论的指导。, http://www.100md.com(朴炳奎)
1 2 3 4 5 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