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该采用哪种模式?--专家座谈讨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国家规划教材第一版的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根据学科的现状与特点,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建设方案,第一步临床教材正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主持,全国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和中医药院校联合参与进入正式的编纂过程。下一步基础课程教材如何建设,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界与教育界关心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个问题,9月12日在长沙召开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第一版)第一次全体编委会会议期间,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河北、四川、湖南等省市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专家进行了专题讨论。
湖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尤昭玲教授在发言中说,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体系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即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两张嘴”,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绝然分开;第二种模式是湖南中医学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等提出的“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第三种模式是我们理想中所追求的“一张嘴”模式,从基础到临床都融为一体,但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看,离这一步还较远。所以按第二种教育模式进行教材建设较为合适,既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又可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进展。
, http://www.100md.com
湖南中医学院凌锡森教授说,现在对中西医结合的本科教育要立足于初级阶段,首先两种医学体系应相互兼容,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好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的专门人才,形成固有的中西医结合队伍,才能承前启后,扛起中西医结合的大旗。在基础教材建设方面,不要求全责备,可先开设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在临床上可以有多个结合点,现在的“一体两翼”课程教学模式,适合于现有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大学教材必须有这门课程应有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成果,虽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有关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理论、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但这些成果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成果,如果中西医结合基础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建设,不仅难倒了编纂的专家,也难倒了今后上课的教师。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很好的苗头,比如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现状中医病理学》,有大量的中西医结合内容值得借鉴。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士奎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包括临床医学的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首先从临床入手,临床医学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的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设是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近年来各中医院校和部分医药院校都办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讨论的基础是中西医结合基础,不管是二级还是三级学科,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历史任务,这是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加强这方面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教材建设问题是学科建设的要素之一,临床学科教材我们经过了几版,但它还不成熟,也不完善。讨论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问题,我主张要开扩思路,可搞《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理论上一些认识问题,可以研究探讨。
, 百拇医药
湖南中医学院葛金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中西医结合教材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主体,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编写不要在思维上造成混乱,要有中医和西医两个知识体系。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探索工作有很多,如季老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思路就不错,比如把生理学中的血液,中医的相关知识内容交代一下,西医的相关知识内容交代一下,现代公认的成果谈一谈,不公认的提出来。我觉得这个思路就很好,有叠加的内容去掉,不同的意见就进行研讨,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搞好,第一版只是初步建立雏形,然后第二版才能进一步改进,最后第三版才能进一步发展成熟。
泸州医学院王明杰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教育,面临困难相当多。现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学科已开头,我同意研究生的教材可以先走一步,如生理、病理研究生是可以接受的,本科生就无法讲,本科生刚入学,连中医、西医都不知道,知识体系一点都不健全,这样讲中西医结合的课程接受难度太大。当务之急比较难的是对中医的一些经典给本科生要讲,如内经、伤寒、温病学一点不讲也不行,但若按中医专业的全讲,学时不够。经典方面的教材,可以做重新构建,我们把伤寒、温病学中的一部分编为外感病,一部分编为内伤疾病,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 http://www.100md.com
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构建可分三个步骤:第一要分,从现有的基础上把两个基础提出来,很好地保留其内容框架,不分会很难办。第二要合,中医基础要向西医基础靠拢,西医基础要向中医基础靠拢,但过程不可能很快。第三要达到统一,在合的过程中,有时两个基础的内容可能正好碰到一起就形成了统一,有的可能碰不到一起,就不能形成统一,不统一的就该保留。
河北医科大学杜慧兰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这个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很重要一点就体现在教材的进度方面。基础教材如果都写成“中西医结合某某课程”,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这个教材怎么个编法?我认为应该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实行“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授模式。“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就是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目前比较急需适应我们“两个基础,一个临床”这种教学模式的一套教材。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可以是探索性的,如西医的分子生物学,它最初也是试用于研究生的教育,等成熟以后,七年制和一些院校本科也开设这门课。根据目前情况,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学生使用的基础教材,中医基础还是编写中医部分的教材,但这部分教材里要溶入已经有40多年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比较成熟或是相对成熟、公认的成果。有一些学科,可以给它重新构建。
, 百拇医药
湖南中医学院何清湖教授针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的基础教材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在教材编写上要稳重,使我们的教材相对成熟,能够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第二,有超前意识,教材本身可促进学科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应该稳重成熟与大胆超前相结合;第三,作为教材建设,要考虑与它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现在,各个院校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是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进行的,它的主体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一般是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所以基础课的设置,必须要考虑五年制本科生的定位,所用的教材要能够支撑起临床这一主体。如果过分地强调超前,导致知识的不系统、不连贯,不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就违背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两个基础,一个临床”还不现实。我认为基础教材可以有一个开拓的思路,要有一个主体教材,这个主体教材是为了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两个基础”即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等)和西医基础(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基础等),让学生保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本专业的基础教材应该有其本身的特点,中医基础课程应该在系统、完整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概念的同时,充分反映现代中西医结合基础相应的研究成果;西医基础教材应重点探索教学的层面与深度,区分中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不同,也可考虑知识的重组。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也可根据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的情况改革教材,也可叫备选教材,这个改革教材可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充分发挥我们的超前意识,改革教材可以有《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中西结合药理学》等。改革教材可以大胆,不要怕别人批评,既使成为一个靶子,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http://www.100md.com(杨满)
湖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尤昭玲教授在发言中说,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体系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即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两张嘴”,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绝然分开;第二种模式是湖南中医学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等提出的“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即“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第三种模式是我们理想中所追求的“一张嘴”模式,从基础到临床都融为一体,但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看,离这一步还较远。所以按第二种教育模式进行教材建设较为合适,既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又可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进展。
, http://www.100md.com
湖南中医学院凌锡森教授说,现在对中西医结合的本科教育要立足于初级阶段,首先两种医学体系应相互兼容,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好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的专门人才,形成固有的中西医结合队伍,才能承前启后,扛起中西医结合的大旗。在基础教材建设方面,不要求全责备,可先开设中西医结合两个基础,在临床上可以有多个结合点,现在的“一体两翼”课程教学模式,适合于现有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大学教材必须有这门课程应有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成果,虽然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有关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理论、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但这些成果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成果,如果中西医结合基础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建设,不仅难倒了编纂的专家,也难倒了今后上课的教师。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很好的苗头,比如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现状中医病理学》,有大量的中西医结合内容值得借鉴。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士奎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包括临床医学的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首先从临床入手,临床医学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的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设是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近年来各中医院校和部分医药院校都办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结合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讨论的基础是中西医结合基础,不管是二级还是三级学科,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历史任务,这是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加强这方面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教材建设问题是学科建设的要素之一,临床学科教材我们经过了几版,但它还不成熟,也不完善。讨论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问题,我主张要开扩思路,可搞《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理论上一些认识问题,可以研究探讨。
, 百拇医药
湖南中医学院葛金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中西医结合教材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主体,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编写不要在思维上造成混乱,要有中医和西医两个知识体系。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探索工作有很多,如季老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思路就不错,比如把生理学中的血液,中医的相关知识内容交代一下,西医的相关知识内容交代一下,现代公认的成果谈一谈,不公认的提出来。我觉得这个思路就很好,有叠加的内容去掉,不同的意见就进行研讨,不要期望一下子就能搞好,第一版只是初步建立雏形,然后第二版才能进一步改进,最后第三版才能进一步发展成熟。
泸州医学院王明杰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基础教育,面临困难相当多。现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学科已开头,我同意研究生的教材可以先走一步,如生理、病理研究生是可以接受的,本科生就无法讲,本科生刚入学,连中医、西医都不知道,知识体系一点都不健全,这样讲中西医结合的课程接受难度太大。当务之急比较难的是对中医的一些经典给本科生要讲,如内经、伤寒、温病学一点不讲也不行,但若按中医专业的全讲,学时不够。经典方面的教材,可以做重新构建,我们把伤寒、温病学中的一部分编为外感病,一部分编为内伤疾病,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 http://www.100md.com
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基础教材的构建可分三个步骤:第一要分,从现有的基础上把两个基础提出来,很好地保留其内容框架,不分会很难办。第二要合,中医基础要向西医基础靠拢,西医基础要向中医基础靠拢,但过程不可能很快。第三要达到统一,在合的过程中,有时两个基础的内容可能正好碰到一起就形成了统一,有的可能碰不到一起,就不能形成统一,不统一的就该保留。
河北医科大学杜慧兰教授认为,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这个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很重要一点就体现在教材的进度方面。基础教材如果都写成“中西医结合某某课程”,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这个教材怎么个编法?我认为应该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实行“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授模式。“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就是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目前比较急需适应我们“两个基础,一个临床”这种教学模式的一套教材。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可以是探索性的,如西医的分子生物学,它最初也是试用于研究生的教育,等成熟以后,七年制和一些院校本科也开设这门课。根据目前情况,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学生使用的基础教材,中医基础还是编写中医部分的教材,但这部分教材里要溶入已经有40多年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比较成熟或是相对成熟、公认的成果。有一些学科,可以给它重新构建。
, 百拇医药
湖南中医学院何清湖教授针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的基础教材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在教材编写上要稳重,使我们的教材相对成熟,能够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个主体;第二,有超前意识,教材本身可促进学科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应该稳重成熟与大胆超前相结合;第三,作为教材建设,要考虑与它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现在,各个院校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是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进行的,它的主体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一般是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所以基础课的设置,必须要考虑五年制本科生的定位,所用的教材要能够支撑起临床这一主体。如果过分地强调超前,导致知识的不系统、不连贯,不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就违背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两个基础,一个临床”还不现实。我认为基础教材可以有一个开拓的思路,要有一个主体教材,这个主体教材是为了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两个基础”即中医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等)和西医基础(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基础等),让学生保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本专业的基础教材应该有其本身的特点,中医基础课程应该在系统、完整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概念的同时,充分反映现代中西医结合基础相应的研究成果;西医基础教材应重点探索教学的层面与深度,区分中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不同,也可考虑知识的重组。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也可根据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的情况改革教材,也可叫备选教材,这个改革教材可给我们留下很大的空间,充分发挥我们的超前意识,改革教材可以有《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免疫学》、《中西医结合诊断学》、《中西结合药理学》等。改革教材可以大胆,不要怕别人批评,既使成为一个靶子,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http://www.100md.com(杨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