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呼吸内科 > 07
编号:10298842
食物变态反应(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食物变态反应又称食物过敏,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食物变态反应具有特异性,各种免疫病生理机制均可涉及。食物变态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过敏性疾患之一。

    一、食物变态反应的流行病学

    由于食物变态反应易与食物毒性反应及不耐受相混淆,故其发病率的多篇报告结果相差悬殊。北美报告整个人群中食物变态反应的患病率为10%(儿童13%,成人7%),欧洲报告儿童时期的患病率为0.3%-7.5%,成人为2%。一项安慰剂对照双盲食物激发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期食物变态反应患病率为2-7.5%,而成人则明显低于儿童。一般统计正常人群中食物变态反应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由于婴儿及儿童胃肠道屏障作用差,且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故婴儿及儿童患病率较成人为高。婴儿及儿童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特别是18个月后明显下降。本病的发生与个体遗传易感性有关。
, 百拇医药
    二、食物变态反应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发病机制

    1.胃肠道的防御机制

    胃肠道在对食物处理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异体抗原(病原体及食物蛋白)的进入,以下免疫及非免疫机制均起了重要作用:各种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可降解食物变应原;肠道粘液的覆盖、绒毛的蠕动可阻止食物变应原进入机体;肠道粘膜可分泌 sIgA阻断食物变应原进入机体;胃酸酸度高,其它食物及白陶土的存在可减少变应原吸收,而胃酸酸度低及饮酒则有利于变应原的吸收。

    2.食物进入机体的转归

    作为完全抗原的食物进入人体后:(1)绝大多数人对之产生耐受,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2)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IgG、IgM及IgA,形成抗原一抗体免疫复合物清除之;(3)通过非免疫机制产生不良反应一不耐受;(4)对于特应性患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或其它异常免疫反应,引起过敏症状。
, 百拇医药
    3.食物诱发变态反应的途径

    主要有:(1)食入:为食物变应原致敏最常见的途径,胃肠道是与食物变应原接触最直接、频率最高的系统,故亦为最易受累的系统;(2)吸入:高度敏感患者在烹调过程中吸入微量食物变应原亦可诱发症状;(3)接触:高度敏感患者皮肤接触致敏食物变应原或皮试等均可诱发症状;(4)授乳:有文献报导哺乳母亲进食婴儿敏感的牛奶、鸡蛋等抗原性很强的大分子食物变应原,食物耐受烹调、消化并穿过生物膜,既使仅有极微量进入乳汁亦可诱发症状;(5)通过胎盘:有文献报导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进食亦可发生食物变态反应,这可能是由于母体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通过胎盘使胎儿被动致敏,孕妇妊娠最后3个月大量进食某些食物如鸡蛋、牛奶可能使胎儿被动致敏。

    4.食物变应原

    绝大多数食物变应原为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 10,000-60,000,每种致敏食物可包含若干种致敏蛋白组分。食物变应原致敏蛋白组分抗原性的强弱与其和特异性IgE的结合能力及其浓度有关,食物变应原具有以下特点:
, http://www.100md.com
    (1) 任何食物均可诱发变态反应,但不同食物的变应原性强度不同,且同种食物的变应原性强弱存在易感者年龄及地区差异。如在我国儿童常见食物变应原为牛奶、鸡蛋、大豆,成人常见食物变应原为花生、坚果及海产品,而某些在西方国家较易引起食物变态反应的某些食物如可可、草莓及无花果,在我国人群中很少致敏。

    (2)仅部分蛋白组分具变应原性:如牛奶可诱发抗体产生的20多种蛋白成分中,仅酪蛋白、βLG、αLA 、BγG及BSA具变应原性。

    (3)食物变应原性的可变性:加热、胃的酸度增加和消化酶的存在使大多数食物的变应原性降低,但亦有个别例外,如牛奶经常规巴氏消毒后 βLG 的变应原性不降反增。

    (4)食物变应原间具有交叉反应性:不同的蛋白质可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使不同的变应原间具有交叉反应性,如 50%牛奶过敏者亦对羊奶过敏。植物变应原的交叉反应性较动物为著,如对大豆过敏者可同时对其它豆科植物如花生、扁豆过敏。

    (5)对食物的中间消化产物过敏,多于进食后2-3小时后出现,临床较少见。, 百拇医药(王良录)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