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药事药政 > 各家评论
编号:10330539
平价药店进驻医院看病卖药互补双赢 专家认为:医药分家并非简单事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76期
     最近,从有关方面传来消息,在上海刮起平价药品风暴的“开心人”大药房又做出了一个令业内人士注目的新动作:把平价药店开进上海海江医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心的动向,因为长期来医院看病、医院药房买药的格局将有可能被动摇,关系到“医药分家”这一三医联动改革过程中的坚冰是否可能融化的问题。

    平价药店进驻民营医院

    据了解,2003年11月14日,一份《关于海江医院与“开心人”大药房合作的请示》递交到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局。与此同时,平价药店“开心人”大药房进驻海江医院的“请示”也已送到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虹口分局。

    “开心人”大药房总经理刘俊杰向有关媒体透露,“开心人”大药房与与海江医院合作的具体模式是:海江医院关闭自有药房,医院用药交由进驻医院的“开心人”大药房提供,医院只管诊治、开方、护理,不再管药。病人拿着处方,可到医院内的“开心人”药房购药,也可以到其他任何地方购药。“开心人”海江医院药房将利用其平价药房的渠道统一进药,统一定价。与其他医院药房比,这里药品总量不少,药价平均要低30%以上。
, http://www.100md.com
    海江医院是个从部队医院改制过来的民营一级医院,知名度不高,不享受医保定点政策资源。在“开心人”等4家享受“医保定点药店”这一政府特许资源的平价药店冲击下,海江医院日就诊人数不过百十来人,基本处于“半饥饿”状态。相比之下,“开心人”大药房拥有大量的客户群,药品日均销售达十多万元。海江医院要在短时间内增加门诊人数,借力“开心人”大药房以平价药吸引来者,实是上策。而一旦就诊人数增多,跻身医保定点医院便只是时间问题。“开心人”大药房能以体制外之身挤进医保定点药店之列,即是榜样。海江医院院长施承中认为:“医药分家是必然趋势,只是先走后走一步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民营医院来说,现在是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了。”

    然而,对于“开心人”大药房与海江医院的合作,由于还有一些政策性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因此上海市官方部门并未作过多的明示,只是网开一面多加关注。

    批发企业结对帮困医院

, 百拇医药     事实上,上海的药店与医院合作,“开心人”并非是第一家。

    早在2002年4月,上海市首家完全依托社会力量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医院药房就正式浮出水面。其时,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公惠医院签订了三方协议,成立上海雷允上公惠医院药房。与以往的医院药房不同,上海雷允上公惠医院药房由于由医药批发企业直接管理,减少了流通环节,因此在药品成本和医院的管理成本上都能有所降低,继而为医院药品的降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空间。对于没有任何可借鉴对象的中国医药改革来说,此次上海大型批发企业与公惠医院的联手,表明医药商业企业正在与医院共同尝试一种独创的“双赢”模式。

    上海市公惠医院是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一所上海市的“帮困医院”试点单位,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每年向该医院捐赠300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这表明,上海雷允上公惠医院药房的背后有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庞大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强的支撑后盾。由此看来,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与公惠医院的这种合作,既是这种特殊关系的延续,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使这家具有一定公益色彩的医院通过降低药品和管理成本来保障自身的生存条件。
, 百拇医药
    有关人士认为,与传统的医院药房模式和彻底的医药分离模式相比,上海雷允上公惠医院药房“走了一条中间道路”,它并非如一些人所想的是连锁药店开到了医院里,也不是说医院彻底放弃了医院药房,事实上只是医院将自己的药房完全委托医药公司来经营管理,药房员工是医院的人,医院应得的利润还是归医院。因为从当时现实的情况来看,医药完全分开,医院恐怕难以维持生计。尤其是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定价上不像民营医院那样放开,药品仍是医院经营的主要收入。

    医药难以分家原因何在

    为何“医药分家”在目前仍是难以走通的一条路?这是与长期来我国是的医疗补偿机制有关。受国家物力、财力影响,我国的医院国家财政拨款严重不足,药品收入成了弥补不足部分的一个重要途径,药品收入在大部分医院占到总收入的半数以上,有的甚至占到70%以上。在我国,医院收入不用上交税收,医院利用药品批零差价作为经费不足部分的补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医院消耗的药品越多,其利润也越大。在医务人员劳动报酬普遍与医院收入直接挂钩的现行医疗体制下,药品收入理所当然成了医院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 百拇医药
    在业内,人们把这种现象说成是“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说到这种现象,医院也认为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在实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以前,小病开大处方、高档设备重复检查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是,医院也出于无奈,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没有理顺,很多医院医疗服务费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因此,医院的生计很难离开药品收入。

    据一位不愿投入姓名的有关人士介绍,某医院拥有1300名职工、500余张床位,而国家有一年对其财政拨交款为90万元,平均每月7.5万元,这些钱跟本难以维持医院职工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开销,缺额部分只能由医院创收自行解决。

    “黄金有价药无价”,这是消费者对当前药品价格昂贵的感叹。药价“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的,也有医药流通流域不规范带来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然存在的“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现象对药价的昂贵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医药卫生界很多人士提出,要解决“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问题,必须做到“医药分家”。
, 百拇医药
    那么,目前试行的药店进驻医院或者医药商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是否能彻底做到“医药分家”呢?可以这样说,对局部地区或少数医院来说会产生效果,但也不能排除失败的可能。

    摸着石头过河有所启示

    让我们把历史翻到2002年。湖北省爆出了这样一条消息:仅仅运行1个月零5天,湖北省首家试行“医药分家”的省妇幼保健院涂家岭门诊部不得不自行"流产",5月23日,该院仍然执行医药不分家的原有体制。

    据了解,该门诊部4月18日开业伊始,率先在湖北省内实行医药分家,即将药房的经营权交给医药公司,医药公司按月向其返还部分利润。由于药品由医药公司直接进货,从而使部分药品的价格有所降低,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实惠。此举被湖北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称为向医药分家的改革迈出的可喜一步。

    然而,此项改革推出之后,涂家岭门诊部的做法没能得到同行们的理解。其他医院纷纷对其加以责难:我们执行的药品价格都是经过物价局核准的,你们降低了药价,等于说我们的合法价格虚高。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此项本来对患者有益的举措,甚至也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当部分患者得知该门诊部的药价比妇幼保健院本部的药价格便宜后,不是认为本部高价宰病人,就是怀疑医药公司的药品质量没有保证。
, 百拇医药
    面对来自同行与患者的双重压力,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经权衡利弊,决定仍然恢复到原有的“医药不分家”的体制。面对这一“摸着石头过河”试点的快速流产,有关人士认为,旧有医药体制惯性仍十分强大。当然,这不能说明所有的同类试点都会流产,肯定的是它们所走的道路不会十分平坦。

    医药分家并非简单事

    2002年2月,上海市政协会议有一项提案:医药分家控制医疗费用。

    当时,在上海基本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越来越突显出的问题之一是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为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该次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提出应实行“医药分家”,切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现金流等措施,以控制医疗费用。

    提案认为,过快和过高的医疗费用增长不仅增大了企业运营成本和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使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还将导致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增加,最终恶化企业的经营条件和投资环境。
, 百拇医药
    提案建议建立预期支付制度的价格管理措施,以引入控制费用的激励机制。先将病人按诊断结果进行分类,然后规定每一类病人及其疾病的治疗费率,最后按这些预先设定的付费标准对医院进行补偿。由于补偿率是一定的,如果医院能降低治疗成本,它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反之,如果医院的费用超过预定的补偿率,它就会亏本。

    还有,实行“医药分家”,切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现金流。医院只管看病,提供医疗服务;药品则严格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界限,由药店统一经营,其上交利润转为对医院服务的补贴。

    有关专家认为,改变“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状况,关键在于将医和药彻底分离,因为仅靠药店开进医院或医药企业与医院“联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医院用药约占零售市场的85%左右,这意味着患者的终端大部分在医院,医院仍是最大的买方,平价药房也好、国有大型企业也好,其所起的作用只能解决极少量医院的“医药分家”问题,对于大部分医院来说,仍然要靠药品来养活医院或补充医院的不足。

    因此,“医药分家”应该实行医疗服务与药品服务分离,使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与药品收入脱钩,以减少医院追求用药利润而造成的药品过度消费,减轻药费过高给消费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问题在于,医药彻底分开,牵涉到国家财政拨款、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等方方面面,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有赖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不是短时间所能办到的。, 百拇医药(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