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0406512
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50期
     反思中医药高等教育走过的历程,面对当今社会和世界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做一个分析,以期望今后发展的路上走得更好。

    教育自身发展需求的影响因素

    1.学科布局

    目前中医药行业派生出如中药营销、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养生保健、中药药理、中医药食疗、中医药英语、中医药工程等许多令人观念更新的新型专业,中医药高等教育也随之发展并起到骨干带头作用。但针对一个学校、一个地区而言,精力和财力毕竟有限,何况有些学科的存在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论证。孵化和发展新学科动力来自于社会需求,根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总会要求分化,社会需求要求分工越来越细化。但如何细化、如何交叉都不应该违背本学科的原有特征。仅仅是从表面上满足社会需求去发展一个学科或专业考虑,而不考虑和论证该学科或该专业的理论基础支撑度,很可能导致学科或专业适应面窄,学生就业率低的困境。有的只能成为一个学科而不能成为一个专业就不要勉为其难;有的只适应培养低层次人才就不必要非拔高不可,学科布局合理性并不需要标新立异,建构而不是分解。因此,学科布局的合理性和建设的集中度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集群效益和辐射能力,影响着办学模式,也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选择能力的体现。
, 百拇医药
    2.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涉及建设目标、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实验室建设,是每个高等院校必须重视的因素。在考虑重点学科建设时应该正视两点:首先,重点学科的研究内容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影响的实际意义;第二,重点学科的研究内容对现代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实用价值。争论再大,治病救人是目的,疗效才是硬道理。客观对待重点学科建设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在还不强的国民经济实力下,还不太成熟的学术发展道路上出人才、出成果、上水平的关键。

    3.人才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一是取决于高职称中博士、硕士、中青年学者的数量和梯队结构性;二是取决于分布在学科研究领域的合理性;三是取决于分布在国内高层次学术团体领导层的人数及社会影响力。而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体现又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可称之为标志性办学指标。
, 百拇医药
    科研水平

    获奖科研课题和科研论文的数量、档次及成果分布领域意味着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一方面由于中医药学术发展上的“百家争鸣”,也是行业中的不同发展思路,影响着中医药科研课题的中标、获奖、论文发表;另一方面中西医在我国同时存在,并且西医发展过程明显优于中医,我们中医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西医院校的模式,管理层和大众不自觉的会将二者进行对比,习惯于用已有成型管理办法的西医去套正在摸索阶段的中医。西医去套中医的结果,影响中医药科研课题的中标、获奖、论文发表。科研课题申报管理的条块分割和跨行业,以致于可能出现中标、获奖、发表的课题和论文能否对中医药发展起促进作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社会。

    教学水平 教育部「2001」4号文强调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健”。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主要是本科层次的教学质量,其次是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教学质量,但因教学“质”
, http://www.100md.com
    的评估一贯是软指标,只有“量”的指标较硬,导致教师和管理者不必将主要精力投入其中。仅仅只能取决于每个院校的重视程度,并落实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执行、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文化素质教育等等环节上。但从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影响及名牌效应上反映出来却因周期较长而不会成为某一届班子的考核指标,仅就领导班子和教师的重视程度而言,教学“质”的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践水平

    中医药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受到重视,但这并非说明教学实践水平会随重视程度而提高。因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其知识结构相吻合前题下,反映出来的所需岗位技能培训反差仍然是很大的。其一,医院管理流程、门诊病人管理、住院病人管理、重症病人管理、医患关系处理、医德医风建设、岗位职责、医、药、护、技关系,医疗文件管理等等,在当今医学院校都是或放在实习前培训中,更多的放在实习过程中靠学生自己去浅移默化;
, http://www.100md.com
    其二,中医药学有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概念深奥而不够规范。运用认识过程中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推动认识的深化、升华要求,也需靠学生自己去浅移默化;其三,中医药院校学制多为五年,按目前绝大部分教学安排,前二年接触的临床甚少以至于有的学生连病人都未曾看到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熟读了各科教材,也很难理解中医学中所讲授的深刻寓意。中医药学科不可否认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然而是否忽略中医药学科自身规律来安排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已经影响到中医药教学质量管理,应当客观面对了。

    中医药学术发展观点的影响因素

    1.历史继承性与创新

    中医药学的发展是相当历史时期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物,从今天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衡量学科的系统性并不能以此为满足。主要矛盾在于中医药学的民族文化产物博大精深。除复杂的医理外还有寓意深刻的哲理,而现代人的发掘、整理、总结、升华并不能说是完善,如经络实质的考证,中医学基础教材的局限性都说明中医药理论的上升空间很大,继承是首当其冲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应运而生的新型专业,但是每个新型专业是否有相应的系统工程理论支撑。如医古文、医史、四大经典、各家学说等课程的重视程度下降,是否在处理市场需求和临床应用型关系时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奠定等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回顾几十年来我们的创新,如动物造模、药物成分、质量标准、中药产业化等等能否作为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主流,中医药队伍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中医药行业队伍素质水平的发展瓶颈,历史继承与现代创新都需要许多人的努力,去学习、发掘、整理、总结、升华,而中医药高等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继承是每一个中医人的现代创新前题和责任。
, 百拇医药
    2.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管理是什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医临床疗效最好、有动物实验的证明、实验的设备先进、方法手段先进;第二,研究内容是世界的前沿问题,可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解决;第三,中药研究符合GSP、GMP、GAP等标准以及中药成分的研究;第四,中医证型标准化、治疗过程标准化、疗效可重复等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医药应该拿什么标准来衡量?而这些标准是否适合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学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医学,其标准、科技水平、含金量都应以临床疗效为依据。所谓现代化也应考虑现代社会、现代人对中医这门古老医学的现代需求,对现代病的疗效。

    3.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的研究背景是哲学范畴内的辨证思维体系,注重的是人体关系模型;西医学的研究背景是动物实验的生物体解剖,注重的是人体位置模型。二者有着不同的学科体系,各自有着相互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西医对原因不明的“原发性”疾病和病位不明的“综合症”治疗远不如中医学的辨证施治来的见效;在机体发生某些功能性改变而器质性病变还没出现的“亚健康状态”时候或者机体器官已经发生改变,面对如何发挥机体器官残留功能的时候,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明显比西医药学占有优势。而对需要病位切除的疾病治疗,对感染明确的疾病治疗中医虽然有自己的办法,但是西医在这两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中西医结合是以追求疗效的治疗过程中方法和手段的结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没有共同的目的就不会有结合的基础。各自在所站的领域报道先进的成果,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我们应该比别人更多了可利用的手段,可我们老是在争论谁更科学、谁更先进。国外医学认为中医有疗效才拿去作为西方医学的补充,而并未影响到自身发展;为什么我们非要把西方医学融入中医,甚至以西方医学对中医进行改造呢?这无非是自找“小鞋”穿吧。中医、西医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不外乎是将两套知识结构体系“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选择。学西医的不必选择,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可以说是在两套知识结构体系相互干扰下完成学业的,乃至临症该用那套方案?为什么用?优势在哪里?用了的结果是什么?都成了个人直觉。因为我们还在争论,没有精力把每个疾病各个阶段中西医研究结果反映到教材中,教材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两套治疗方案。由此才会出现中不中、西不西或学完中医不能做中医人。
, http://www.100md.com
    历史继承性与创新、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等思维理念已经反映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的方方面面。中医药学术思想争鸣已经使我们耗费了许多精力,与其无休止的争论不如冷静思考、客观面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如何办学的问题。

    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重视社会、心理、生物、自然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中医中药大有用武之地;现代社会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加之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需求更迫切。卫生需求的变化,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类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调理人体功能平衡而对人体无害的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就显示出无限生命力和学术价值、学科价值、教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国际交流价值。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中医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
, http://www.100md.com
    1.国际市场需求

    WTO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国际商业贸易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游戏规则”也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困惑。其一,西医是物质科学、实证科学和疾病科学,不理解其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影响方式;其二,西医讲的是药物有效成分,中药是讨论药物对机体的稳态调节作用。别人不懂你是如何思维的,不理解你的学科体系自然不会有适合你的游戏规则。西医的学科弱势决定了中医在国际市场需求,中医的学科弱势在于看病说不清疾病在哪里?治疗的道理别人听不懂。在发病原因不明或发病部位不清的疾病面前西医的学科弱势恰好被中医的学科优势———辨证施治所弥补;而中医看了病说不清机理的学科弱势并不能为西医的原因、部位、成分明确的优势所弥补。实际上中医诊治疾病机理并非不存在,而是非领悟了中医者是无法搞懂的。如果连我们自己也不顾根本盲目附和别人的否定和批判,弃学科发展的根基于不顾,无疑会葬送中医药发展的前途。

    以中药成分研究为例,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是确信无疑的事实,日本花了十年时间证明中药石膏的降温作用。如果中药的现代化标准或与国际接轨的标准都以成分定疗效的话,且不说是否合理,就现代化的可行性分析,仅现行中药教材内容搞清药理成分恐怕都是多少代人的努力,搞清国家药典的8000多味中药还不得千秋万代的努力?那会儿的规则又是什么呢?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并非否定单体实验研究,比如在中医处方原则指导下,有药理实验支持的药物选择应该更合理,癌症病补气在传统理论指导下可选人参也可选党参时,选择有抗癌作用的人参肯定要比选用无抗癌作用的党参更为合理。这就是借鉴而不离本。
, http://www.100md.com
    在动物实验研究工作中,动物与人的模型毕竟不同,不能完全取代完全培养学生的动物模型实验为主,就是西医也是把动物实验用于为人体服务的,而非只会给小白鼠看病,更不会用动物实验代替一切,动物实验是一个研究手段不是目的,是研究方法的补充。忽略了动物实验与人体实践的差距,有些疾病状态也不是动物模型可以代替的,这恐怕也是一些科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因。

    所以国际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是存在的,学科体系不同和科学认知水平有限带来的不理解也是必然的。高等中医教育的责任在于发挥高校优势和培养既懂现代标准和规则又保证中医药疗效的人才。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培养学生客观认识问题,学会借鉴而非取代。

    2.国内市场需求

    城市社区现代化需求体现在,一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意识增加要求保健;二是社会老龄化,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国人口7%~10%,社会老龄化已到来,对长寿健康要求增加;三是环境污染、微生物、细菌变异、传染病流行人类对抗感染的要求必须提高,如SARS流行、防禽流感与人流感的交叉等。
, 百拇医药
    养生保健和老年病以及传染病防治是今后卫生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医的学科优势大有作为,但是中医界的努力有限,以前大量散在的经验、事例并未形成理论体系还不能完整、升华到一定高度指导应用现有的理论;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社会需求带来的非医药行业的介入促使自我完善,高等中医教育有责任领导学科前沿领域。

    农村网底人才需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63%。传统的文化背景中医药仍有大面积服务对象,网底的卫生人才不可否认必须有赖于中医。高等中医教育在一个地区有辐射作用,引领着行业水平;这种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越到基层越重要,乃至影响整个队伍素质,关系到中医药人才,城市下岗工人街道学推拿、针灸、盲人按摩、乡村医生开业,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得不顾及人才层次。中医核心基础理论的教材建设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高等中医教育的引领和辐射能力在教材建设和师资水平以及教学侧重点上已经发生偏差。国情与学科发展的矛盾、网底人才需求与现行教育的偏差。

    综上所述,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都期待高等中医教育的学科完整,因为市场需求最终是人才需求,是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需求;国际市场需求是学科优势互补;国内市场需求是学科优势互补和国民经济水平所决定。立足本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是我们的最佳意境。(洪蕾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