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研讨
编号:10443116
对中医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6日 清阳客栈
     广西中医学院 (530001)

    原载于《广西中医药》2003年4月第2期

    卫生部于1996年6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并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规定》明确指出,今后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必须接受以学习和掌握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中心内容的继续医学教育,而且每年必须取得25分以上的学分。上述《规定》对于提高我国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适应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举措。

    根据我国国情,国家强调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从西医的角度而言,上述《规定》的实施非常明确。因为作为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继续医学教育的中心内容就很容易确定。一旦中心内容确定,或通过到上级医院进修、集中培训,或通过自修,皆能较顺利地完成上述继续教育,从而实现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更新。那中医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中医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如《规定》中所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以下简称“四新”)的界定,往往不能像西医那样明确。西医界定“四新”,基本上就是一个年代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领域里,无论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术都在不断地随着时间的进步而进步,用“与时俱进”来形容是非常恰当的。而对中医这门学科,我们可不可以也这样进行界定呢?至少在现阶段里我们还不好作出这样的界定。既然无法作出界定,那么,《规定》中所述的“四新”就无法明确,从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制定出中医继续教育的中心内容。这给中医继续医学教育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影响其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我想这是每一位中医界的同仁,尤其是从事和关切继续教育的同仁所必须清楚认识的。为此,探讨中医“四新”的界定,以及与“四新”相对应的更适合于中医继续教育的内容,便成为中医继续医学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为什么在中医领域里,上述“四新”的界定并不那么容易呢?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迄今为止,中医的理论体系仍然是一个以经典理论为主导的体系。尽管西学东渐后很多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想打破这个格局,且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校已将中医理论改成了选修课,但从实质而言,经典理论的主导性仍然没有改变,这样一个格局还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理论的内核没有变,那么,与之相关的知识、方法、技术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在中医这门学问里,从根本的角度来说,其知识、方法、技术的更新,不是由理论的更新带来的,相反地,它是在不同时期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中医工作者对已有理论,亦即经典理论的深入认识和不同感悟所带来的。这也可以说是中医不同于现代科学,不同于西医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下面举蒲辅周老中医的两个例子来说明。

    1945年,四川大雨,成都家家进水,秋后立即发生流行性麻疹。患儿发病,每每疹点隐伏,用一般常法辛凉宣透无效。蒲老考虑到当时的天气情况,改用温化的方法,麻疹立见透发。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一则是大家很熟悉的治疗乙脑的例子。1955年石家庄地区乙脑流行,通过“清热、解毒、养阴”的方法治疗,取得了相当好的治疗效果。1956年8月,北京地区亦爆发乙脑,隧沿用上述治疗经验.结果疗效很不理想。蒲老及治疗组的其他专家在详细分析病情及当时的天气情况后,认为大多数乙脑患者偏湿,宜改用“宣解湿热,芳香透窍”的治疗方法。经改后一疗法,疗效得到大大提高。

    上述的“温化”治疹,以及“宣解湿热,芳香透窍”治乙脑,算不算是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呢?如果与原有的,大家习用的知识、方法、技术相比较,他们确实具有“新”的特性。但是这个“新”,显然不具备根本性和普遍性。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上述“新”方法来治疗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的乙脑或麻疹。因此,对于中医这门学科,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往往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产生这些东西的思路。所以,从比较切合中医这门学科的角度来分析,上述继续教育的四个要素(即理论、知识、方法、技术)其实就是一个体会与运用的关系。理论为体,其余三者为用。中医理论这个体,迄今为止仍然是以经典理论为核心的本体。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要端正认识,从心态上要有根本的转变。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意识到我们对经典理论的认识还很肤浅,十不足一;二是要认识到经典理论仍然是我们的真实依靠处,这里面大有文章,值得花大力气深入研究。总的来说,要想中医的局面有根本的改变,那就必须掉转头来,从体入手。在体上多下工夫,体深一层,则用广一层。所以,以经典理论为核心的这个体把握好了,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就会层出不穷。
, http://www.100md.com
    目前,我国临床西医的继续教育,除自学及各类短期培训外,主要通过到上级医院的临床进修来实现。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中医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临床中医的继续教育多照搬西医这套从医院到医院的模式来进行。由于中医继续教育的中心内容没能很好地明确,因此,医院的进修学习多是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效用不大,或仅仅学到一些西医的东西。这对于中医临床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显然是很不利的。

    大家知道,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往往是通过推翻或改进旧理论、旧方法而获得的。即所谓不破不立也。与之相比,传统学问的新知识大多数都不是通过推翻旧理论而得到;相反,是通过“温故”来达到的。对中医而言,这个“故”显然就是构筑整个中医体系的这些经典理论。经典理论是中医的本体,是中医真正意义上的基础,也是构成中医工作者理论水平高低深浅的决定性要素。知识、方法、技术要提得更高,基础就必须打得更牢。根深才能叶茂,这是必然的道理。古今的名医为什么一致强调对经典理论学习与参悟的重要性呢?原因就在这里。

, 百拇医药     蒲辅周老中医初出茅庐时,求诊病人颇多,然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为此,蒲老毅然停诊,闭门读书三年。将中医之经典熟读、精思,反复揣摩,颇有领悟。三年后,复出江湖,遂于临证得心应手。以至后来成为建国以来首屈一指的中医临床大家。无独有偶,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亦强调,要做好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每年应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温习《内经》。蒲、秦二老的经验,其实也是众多在中医行业中有所造诣的同仁们共有的经验。中医的水平要想搞上去,必须强调旧有的经典理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以笔者的眼光,中医与西医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多元性,就是它的人文成分特别的浓厚。中医这门学科,除了科学层面以外,蕴涵着更多的哲学层面、艺术层面;因此,光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它的方方面面,显然是不够的。笔者有幸于2002年9月起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作访问学者,跟随导师吴彤教授作科学哲学方面的学习研究。于此期间,在清华、北大二校听取了较多有关科学哲学与艺术等方面的讲座及课程。我明显感受到科学总是喜欢强调进步,强调新的东西,而艺术和哲学往往更偏向于经典的东西。中医是一门医学,它必须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它固有的本性,它的“体”,它的多元性,人文性。尤其在教育方面应更多地考虑这些问题。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医的继续医学教育其实就是要我们在中医的路上“升岱岳”,“诣扶桑”。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径”,这个“舟”,非经典理论莫属。因此,与现代医学继续医学教育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相比,中医继续医学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放在经典理论方面呢?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 百拇医药(刘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