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副食品类 > 薏米 > 正文
编号:10920856
薏苡的研究进展(综述).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70KB,5页)。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第 12 卷第 1 期, 1998年 3 月

    Journal of HebeiA gro technical Teachers Co llege Vo l . 12 No. 1 M arch 1998

    薏苡的研究进展(综述)

    李 桂 兰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 昌黎, 066600)

    摘 要

    从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生理生化、细胞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食品开发

    等方面对薏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薏苡 栽培 育种 成分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519

    薏苡是我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近年来, 薏苡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其粮药作物的两栖性, 日益受到广泛的研究。笔者仅从栽培、育种、生

    理生化、细胞学、营养及药用成分、食品开发等方面对薏苡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薏苡的栽培

    薏苡对光周期敏感, 属短日照作物〔 1〕 。喜湿润凉爽的气候, 全生育期上下限温度, 苗期

    不低于 4℃, 扬花期不超过30℃。开花期适宜气温为24~ 27℃, 相对湿度60%~ 70% , 昼

    夜温差 8~ 10℃。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利于籽粒结实与灌浆〔 2〕 。

    薏苡全生育期 150~ 180 d, 可春播和夏播, 春播在 4 月中旬及下旬, 夏播在 5 月下旬

    6 月上旬。春播产量高于夏播。播期确定以把抽穗扬花期避开夏季高温, 灌浆期控制在日

    夜温差大的9 月份为宜〔 1, 3, 4〕 。

    赵杨景等〔 5〕研究表明: 薏苡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在三叶期最高, 此后一直下降, 到孕穗

    期达到低谷, 以后又有回升, 抽穗灌浆期又逐渐降低, 茎叶出现“二黄二黑”的变化。磷素含

    量的动态前期与氮素基本一致, 但抽穗后磷素含量变化平稳没有下降。钾素含量在幼苗时

    较低, 尔后一直上升, 直到孕穗时达到高峰, 此后转为下降。

    N , P, K 营养元素对薏苡茎叶干重的影响顺序为N m P> K; 对根干重的影响为N m K

    > P。氮素影响籽粒形成和粒重; 磷素促进小穗分化, 增加粒数; 钾素可提高粒重, 减少空

    壳率。因此氮肥应以早施分蘖肥, 重施穗肥; 磷肥应底施或在分蘖期追施; 钾肥常用作底

    肥, 但在抽穗结实期应适当补加。

    薏苡是一种湿生植物, 根、茎、叶和叶鞘都有明显的通气组织, 淹水栽培比旱地栽培可

    大幅度增产〔 6, 7〕 。黄羌维〔 3〕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两头湿、中间干”的方法在分蘖末期搁田,收稿日期: 1997- 05- 04

    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7- 10- 20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控制无效分蘖, 在苗期和抽穗扬花期充分供水结合施肥。

    2 病虫害防治

    薏苡常见病是黑粉病, 侵染期限于二叶期之前, 当芽长超过 20 mm 后寄生的感染率

    比前期降低50%左右, 随着苗龄的增长, 寄主感染率逐渐降低, 胚轴是黑粉病菌侵入的主

    要部位〔 8〕 。生产上多采用50%的多菌灵或50%的甲基托布津拌种来防治。为了减少农药

    污染, 张国珍〔 9〕用几种植物挥发油防治薏苡黑粉病, 以2 000 Lg? g 浓度的麻黄油和蛔蒿油

    可完全抑制薏苡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 2 500 Lg? g 的麻黄油浸种对薏苡黑粉病的防治效

    果达6312%。

    3 育 种

    311 薏苡种质资源的搜集及研究

    全国各地的薏苡在形态、生育特性上有明显的多样性。黄亨履〔 1〕根据对从 17 个省

    (市、区)搜集到的 250 份薏苡资源的研究, 将我国薏苡分为南方、长江中下游和北方 3 个

    多样中心。从种类多样和野生种分布密度来分析, 广西、海南、贵州、云南为我国的初生中

    心地区, 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区)应是薏苡和川谷逐步北移、驯化、选择而形成的次生

    中心。庄体德〔 10〕根据薏苡的遗传变异性及核型演化将我国薏苡分为3 个种4 个变种。

    312 常规及其他方法育种

    乔亚科等〔 11〕 、李桂兰等〔 12〕 、宋秀英等〔 13〕用薏苡和川谷杂交, F1 在植株高度、叶面积、生长势、光合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了杂种优势, 结实率降低、杂种后代分离严重, 到 F7 代尚

    未稳定。 Karada

    〔 14〕和M u rakam〔 15〕以薏苡作母本, 玉米为父本, 获得杂交种F1, 反交没有获

    得杂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薏苡获得四倍体。

    4 组织培养

    李民伟〔 16, 17〕对薏苡的花药、子房进行了离体培养, 均获得单倍体植株。花药培养取单

    核中期花粉效果好。花粉、成熟子房和未成熟子房均以在H 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诱导率

    最高。只有成熟子房产生了单倍体植株, 在H 培养基上不经愈伤组织直接产生正常绿苗。

    周晓丽〔 18〕贾敬分〔 19〕用薏苡胚轴、叶片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5 细胞学及生理生化研究

    511 细胞遗传学

    林兆平等〔 20〕 、朴铁夫〔 21〕分别对我国的薏苡和川谷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分析。二

    者的核型极为相似, 核型公式为2 n= 20= 18 m (2stT) + 2 Sm , 属较对称核型。它们的C—

    带带型也十分相似, 多为端带, 少数为弱近端带, 没着丝点带, 随体都位于第 1 染色体上,且都显带, 表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但薏苡比川谷的带要丰富, 异染色质量明显增大, 反映

    了这二个种在进化过程中趋异程度较高。

    薏苡与川谷柱头均为白色、二者杂交 F1 柱头为紫红色, F2 代分离出白色和紫红色,紫红色与白色柱头株的比例为 9∶7, 柱头颜色受两对互补基因所控制〔 2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