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50075
朱保国和闫希军二人谈:医药行业整合难(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0日
     行业整合只是口号

    朱保国 :现在谁说整合医药行业,都是瞎喊,只是宣传口号而已,你不能不让人家喊呀。医药产业是多系统,能做多大,都是相对而言。收购是双方自愿的事情,你想收购人家,人家不卖,你也没辙。我不相信谁能垄断哪个行业,原来,国际维生素行业巨头瑞士罗氏公司在市场雄霸一时,现在不也停下来了吗?你想收购,人家为什么不卖?开到一定的高价他可能就卖了,但价格高了负担就重。国外医药行业大的收购,包括恶意收购,那是有资本市场支持的。发股,或换股合并、吸收合并都可以,收购方不需要掏现金,只要增发点股票就行,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没有这个功能,定向增发还没有一例。没有资本市场的助推,高价收购不但成就不了大业,说不定还是两家捆绑自杀。

    闫希军: 战略收购旨在巩固自身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是对资产和整个产业的整合,目的主要为集中并购双方的优势,快速壮大企业的实力,最大限度的巩固提高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是对资产和整个产业的整合。但现在医药行业整合的动机还很原始,即追求利润的动机和应对竞争压力的动机。这些动机虽然无可厚非,但收购方往往将被收购企业当成自己的财务工具,把被收购企业当成“提款机”,中国资本市场有太多这样的案例,由于收购本身优势互补、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不明显,导致很多收购以失败告终。
, 百拇医药
    朱保国: 中国医药行业的确需要整合者,国内药品生产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一个诺氟沙星有120多家企业生产,而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一般普通药品有好几家乃至几十家企业生产更是十分常见。其结果,企业只能靠低价拼杀获取市场。中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但在全球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却不到8%。

    闫希军 :GMP强制认证等许多政策都预示行业大整合时期已经到来,因为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中国药品企业平均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2%用于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外一些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全球五大药品制造跨国公司之一的阿斯利康,每年的研发投入更达到销售收入的20%以上。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国内企业只能靠大量的仿制求得生存。

    目前,中国西药97.4%是仿制药品,结果,同一个通用名下,往往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在生产。药品企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取胜于市场,只好靠低端市场上大打“价格混战”,极大削弱了中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百拇医药
    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为4060亿美元,其中美、欧、日三大市场占了88%;而当年中国医药销售额为2646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其中出口约46亿美元,只及全球销售额的1%。

    人才缺乏是整合瓶颈吗

    闫希军: 行业整合,人才缺乏是个大障碍,我觉得企业技术、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比资金更重要。你去整合,就算使用企业原管理层,也不可能不派新的人员进入,你的人才储备不足,肯定不利收购项目的有效运转。现在,资本运营人才、高层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销售专才、技术人才、跨国人才都很缺乏。

    朱保国: 如果是人力储备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吸引,只要有好的机制就行。现在丽珠的一个副总裁是从联合利华过来的,原来是他们培养的总经理人选。所以我认为,人才储备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会为了收购一个公司而提前准备一个总经理,这本身也是对人才的浪费。我们的做法是,如果收购了一家公司,这个总经理我们就用,不好我们会撤掉从内部选择,如果内部没有,我们会从外面招。现在的人才招聘和人才市场越来越宽松,当然人才培养也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闫希军 :整个社会人才储备就不够,职业经理人市场也不成熟,用人之时,招聘一个合适的人才也不容易。我国医药企业的“两个重要核心能力”--核心技术及产品的销售网络往往控制在少数高级技术人员以及销售管理人员手中,对精通医药理论知识和具有精湛技艺的操作型、技艺型的研发人才和其他技术人才需求极大,他们要能从事药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与质量监督、解决关键岗位的技术问题,并对新技术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应用能力。制药企业走出国门正成为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天然药物的兴起,中成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寻求国际合作,以及通过跨国兼并开拓国外市场的也会增多。中国医药产业拥有的复合型人才太少。,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