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339
复星和东盛紧盯国药系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第55届药交会特刊
     “一堆柴禾,老是在冒烟,但燃烧不起来,这是最难受的。但如果痛痛快快地烧起来,你就会觉得生命是很精彩的。”学哲学的郭广昌觉得对于任何人而言,幸福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而在商海历练近20年的郭家学认为自己更需要成为一个梦想家,梦想就像绰约多姿的梦中情人牵引着他的手去追寻实现目标时的幸福感,哪怕只有1%的幸福,他也愿意忍受与之相伴的99%的痛苦。

    民营药企中两个巨头发展的轨迹

    郭家学和郭广昌的经历有太多的不同,但显然在他们的基因里天生都存在不安分的因子。1992年,郭广昌带着激情在上海创业;1987年,郭家学怀揣梦想下海经商。

    那些年,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处处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生与死亡具有同样速度的时代。庆幸的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伴随着欣欣向荣的新经济生长起来了,并赚到了自己的100万、1000万、1个亿……
, 百拇医药
    有一项社会学统计不无严肃地指出,在中国,每年涌现的像上述二郭一样的民营企业为15万家左右,而消失的每年也在10万家以上;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消亡。

    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但他们更惧怕沉沦,因而不选择防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主动出击,改变现状甚至改变格局。

    2003年,郭广昌的身份是复星集团的董事长。彼时,复星集团(下称复星)已经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61位、“中国民营企业”第2位。而他的医药企业已经在当年行业利润总额排名中位列第8。与此同时,郭家学的事业也已建树颇丰,他的东盛集团(下称东盛)业已拥有青海制药等20家医药企业,控股了3家上市公司。

    这一年,这两个医药行业中民营企业的翘楚,先后与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实现合作,又一次在战略选择上达成了某种认识上的默契。
, 百拇医药
    此时,有人预言,医药行业多极化竞争格局将逐渐形成,并会首先在流通领域形成,竞争波峰然后会向产业领域蔓延。而在这种趋势的演进中,郭家学和郭广昌二人显然既是演员,又是导演。

    国药渊源

    据说十几年前,在西安的一个医药产业论坛上,现任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的郑鸿在台上侃侃而谈,郭家学坐在台下。虽然这是郭家学与郑鸿的首面之缘,却为后来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然而要论真正与国药合作,郭广昌要先郭家学一步。

    在郭广昌眼里,医药企业应该信奉“网络为王”的理念,“谁拥有覆盖面最大的销售通道,谁就拥有了未来的竞争优势。”

    而进入新世纪后,复星属下的大量医药工业企业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谋求一个广博的销售网络。适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正在重组中,郭广昌和他的团队带着一点忐忑的心情造访了中国医药集团的几位高层,提出了参与重组的意向。毕竟中国医药集团是中国医药的国家队,但彼时的郭广昌们在医药界还只是初出茅庐。
, 百拇医药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立于1998年,子公司包括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等,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国有医药企业集团。特别是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5个全资批发企业为核心业务,拥有遍布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近2000家商业客户,年销售总额超过90亿元。

    但是,灵活的企业制度、高度灵敏的市场意识、强大的融资整合能力以及出资的诚意,令复星在机遇面前不断给自己加了分,从而逐渐博得了合作伙伴的好感。

    经过长达2年的谈判,2003年1月,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公司)宣布增资扩股,并组建中国医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控股)。受人关注的是,在新组建的国药控股中,复星以民营资本的身份拥有49%的股份。国药控股当时被看作是诞生了医药界国营资本和民营资本融合后的最大婴儿。

    比起郭广昌,郭家学显然也是因为那次与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郑鸿的一面之缘,得到了更多了解和接触中国医药集团的机会。郭家学评价郑鸿是一位“十分愿意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的企业家。他坦言东盛与中国医药集团各层面的合作与郑鸿的支持密不可分。
, http://www.100md.com
    在复星与中国医药集团实现合作后,2003年6月,东盛与中国医药集团旗下子公司合资组建上海国大东盛大药房,由此也展开了与国药方面的合作。2003年8月,中国医药集团下属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与东盛组建合资公司“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东盛持股比例为49%。

    “国资+民资”的力量

    参股国药控股,郭广昌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一个巨大的销售网络。

    事实上,在此之前,复星已投资北京金象大药房,与联华超市签约联手打造联华超市药房,复星药房连锁也星罗棋布,加之受让的武汉中联,郭广昌顺利完成了在华北、华中和华东的连锁药房布局,但想要掌控全国网络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在国药控股成立之后,随着自身资源整合的完成,其通过资本运作、投资、控股或收购一些地区性医药商业企业,进入了更多的市场空白点——
, 百拇医药
    2004年2月,国药控股收购一致药业43.33%的国有股权,成为一致药业第一大股东;紧接着,国药控股湖北公司成立,华中市场网络得以拓展;而另一边,国药控股柳州公司、国药控股南宁公司也相继成立。一个叠加了国药、复星双重品牌的巨大的销售网络渐渐形成并在不断延伸。

    外界认为,郭广昌参股国药控股的另一大收获应该是拿到了中国医药集团这样一块国字号招牌,因为这在国际上,都是一张声名显赫的通行证。而其此次更是几乎以零成本拿下了这笔无形资产。

    或许,这层意义早已在郭广昌的考虑之中。因为体制原因,国内医药行业大部分优良或潜力资产此前都属于国有性质。尽管国企改制的导向有利于民企,但是迫于国有资产流失等种种压力,在实际中民企想顺利抓住机会也并非易事:在中国各大医药集团的改制中,拒绝民企曾经几乎是业内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在竞购东阿阿胶集团时,复星便吃了民企身份的亏。

    郭家学无疑亦深谙此中道理,特别是“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在云药集团重组中胜出,他亲手操纵并体会了这记组合拳的厉害。
, http://www.100md.com
    云药重组,郭家学的对手是华润、华源这些老大,还有郭广昌的复星。与郭广昌交锋已不是第一次了。单就集团实力来说,复星的确是个相当强大的对手,而华润是实力雄厚的红筹股且拥有云药集团的股份,华源是时更是一个大胃口的资本并购家。更重要的是,后两者都有国资背景。

    显然,与这些资本高手中的任何一个较量,郭家学的胜算都不大;况且作为民企,在身份上亦会使云药方面介意。他明白,东盛不能单打独斗,而此时他手里已经握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中国医药集团和东盛共同组建的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

    2004年8月,云药重组,云南省政府方面最终选择了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这次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之所以能胜出,是因为这种近乎完美的组合满足了云南省政府在资质、价格、未来计划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可能跌倒在哪里

    给郭家学和郭广昌冠以资本运作高手的称谓,反对的人应该不多。这不光是因为两人善于“买”,更是因为他们有超强的整合、消化能力。
, http://www.100md.com
    从1996年底收购陕西卫东制药厂切入医药领域后,郭家学先后兼并了青海制药、江苏启东盖天力、青海宝鉴堂、山西广誉远、湖北潜江制药等医药企业。借助并购,东盛旗下攮括了国内诸多的知名品牌,如盖天力、白加黑、维奥欣、东盛牌四季三黄软胶囊等,从而迅速跻身于国内医药行业的主流梯队中。这一点令国内诸多整合巨头都望尘莫及。

    同样,郭广昌也是高手。近几年来,复星集团麾下的复星实业在医药领域频频出手,先后控股豫园商城、友谊股份、重庆药友、北京金象等,参股河南信阳信生制药、天津药业、武汉中联药业、广西花红、桂林南药等,从1998年末至2002年末,成功的资本运作令复星实业总资产从6.4亿元增加到31.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3.4亿元增加到10.3亿元,净利润从6166万元增加到1.47亿元。

    但是,成功的整合并未能杜绝人们的质疑。郭广昌常被记者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复星会否重蹈德隆的覆辙”,而郭家学常被外界质疑的是“东盛的资金链的窘迫”。
, http://www.100md.com
    在这一点上,人们最新的理由是在云药重组中东盛的退出。

    去年年底,东盛已向云南省政府明确表示了退出云药重组的意向,并得到了批准。此事的原由,业内存在多种揣测:

    其一,据当初重组协议,到2007年,新云药集团销售收入要达到120亿元,完成税收11亿元,净利润3.4亿元,否则云南省国资委将从国药工业的出资7.5亿元中扣除,并重新选择合作伙伴。而到2003年底,云药集团的销售额只有30亿元。这被认为是东盛知难而退的重要原因。其二,业界把事件还是归结到了东盛的资金链问题上。此前,郭家学曾在公开场合宣布过东盛集团在今后5年内将停止任何收购的消息,且向有关媒体承认整个集团层面资金确实比较紧张。

    无独有偶,郭广昌也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复星的现状是贷款规模越来越大,如果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资金链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任何一个企业的问题不是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获取足够的利润以抵偿经济活动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在大扩张、大进军遭遇危机问题时,二郭再次在认识上形成了默契。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届药交会特刊, 百拇医药(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