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0年第20期
编号:11330859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0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临床疗效,为制定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奠定基础。 方法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别给予协定处方1、2、3号;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同时服用中药安慰剂。 结果 治疗组在咳嗽、咯痰、胸闷、紫绀、呼吸频率、水肿、体位、血气分析及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疗效观察

    肺心病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目前我国肺心病的患病率约为4‰,推测国内现有患病人数约为550万人[1] 。本病病死率较高,占住院病例的13.3%~44.1%[2]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也给家庭、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随着病情的进展,本病治疗难度增大,中、西医治疗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使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笔者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临床疗效,为制订一个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优化方案奠定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诊断标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根据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五版(叶任高主编)、《现代呼吸病治疗》(施毅、陈正常主编)、《呼吸病学》(朱元珏、陈文彬主编)等拟定。

    1.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其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者;(2)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3)年龄40~85岁者;(4)发病在72h以内者; (5)中医辨证符合痰浊蕴肺、肺气闭郁者。

    排除标准:(1)非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心病者;(2)年龄小于40岁,或大于85岁;(3)对受试药 物过敏者;(4)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ALT、BUN、CR 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合并有严重血液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入院时即有昏迷、休克、消化道出血、DIC、肺性脑病、肺栓塞、心律失常、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者;(6)入院后24h内死亡者;(7)Hb<6g/dl;(8)肺心病缓解期患者;(9)中医辨证不符合痰湿蕴肺、肺气闭郁者。

    1.1.3 患者资料 共纳入56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全部来自2004年3月~2006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病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1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治疗组67.74±12.76岁,对照组69.94±8.17岁;病程6~40年;急性加重1~3天。治疗组轻度6例,中度14例,重度8例;对照组轻度7例,中度15例,重度6例。治疗组共脱落2例,死亡2例(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呼吸衰竭);对照组共脱落2例,死亡3例(1例死于严重感染、心律失常,1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肺性脑病)。

    1.2 方法 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性氧疗、积极有效的抗感染、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稀释痰液、促进痰液引流、控制心力衰竭、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机械通气,还包括基础护理和出院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属痰浊蕴肺基本症型者给予协定处方1号(药物组成包括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等);兼有肺脾两虚者给予协定处方2号(加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兼有阳虚水泛者给予协定处方3号(加用茯苓、桂枝、炒白术、泽泻等),以上均为每次100ml(1袋),每天3次,疗程14天。对照组另给中药安慰剂,仍为每次100ml(1袋),每天3次,疗程14天。

    1.3 疗效判定 治疗14天后综合疗效评定,按尼莫地平评分法计算得出,具体公式为:

    (M-N)÷N×100%

    上述计算式中M为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N为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计算结果临床控制为≥85%,显效为≥67%,有效为≥33%,无效为<33%。

     2 结果

    从表1~6看出,治疗组在咳嗽、咯痰、胸闷、紫绀、呼吸频率、水肿、体位、血气分析及生活能力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病情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虽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但已可看出治疗组的潜在优势;治疗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生活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表1 两组14天综合疗效比较(ITT疗效分析人群例(略)表2 两组治疗第14天、治疗后1个月自我生活能力评定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3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4 治疗前后两组体征积分比较(略)表5 两组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常因受凉、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急性发作。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属中医“肺胀”、“喘症”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可从外感内伤、本虚标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痰饮、水湿、瘀血为标,再加之外感之邪乘袭,三者相互作用,使肺心病虚实夹杂、反复发作。笔者认为,肺心病常因天气转凉或受凉而发,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咳嗽咯痰,胸闷气促,爪甲青紫,甚至喘息不能平卧,属外寒引动内饮,寒邪闭肺,故采用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时常兼见双下肢水肿,故加用温阳化饮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时常食欲减退,腹胀明显,加用健脾化湿,培土生金治疗。因肺为水之上源,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闭郁则排便困难,肺气宣通则大便通畅,治疗过程中因肺气得以宣通,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肺心病是在慢性肺胸疾患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病变复杂的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治疗难度增大,中、西医治疗该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使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失为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一条新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文权,李智远,肖洪,等.肺心病现代研究最新进展.中国中医急症,2001,10(6):352-353.

    2 钱桂生,吴国明.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9.

    作者单位:610072 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Δ急诊科)

    (编辑:余 强), http://www.100md.com(张 怡,张晓云,陈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