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703697
青春期人格障碍病理机制研究进展(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1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年第11期
     Kasen等(1999)对551名青少年进行10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破坏性障碍患者其后患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是正常对照组的4倍[29],他在2001年的研究中指出早期破坏性障碍是成人早期反社会型、自恋型和分裂样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而这些人格障碍均以不负责任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紊乱为特征[30]。Rey等(1995)对145名在青春期阶段被诊断为情感性障碍或破坏性障碍的青年进行人格障碍结构式访谈,结果发现早期破坏性障碍患者在成年早期至少患一类人格障碍的比率高达40%,不仅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都与成年期人格问题相关。因此,Rey认为需要重新考虑儿童期破坏性障碍的病理性质,儿童期的破坏性障碍更有可能是慢性的人格问题[31]。

    Rey的研究显示36%的青春期品行障碍者在成人早期患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品行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McManus等[32]注意到符合品行障碍诊断的青少年中近一半也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Myers等(1993)对25个青春期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也发现青春期群体中品行障碍与被动-攻击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共病率(62%和54%)高于非品行障碍组(33%和25%)[33]。

    个体早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其后边缘型人格障碍之间存在相关。Andrulonis和Vogel[34]对106名边缘型患者进行回溯性研究,证实了边缘型人格障碍与早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之间的联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具有冲动、古怪和激烈的气质特征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