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4期
编号:13124837
中药材流通渠道变迁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5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4期
     3.2流通渠道分析 本阶段,农民多在初级集市出售中药材,再由各级商贩贩至地区性、全国性集散中心。全国性集散中心品种最全、规模最大,同时也与地区性集散中心之间存在着品种调剂,最后由集散中心流向城乡终端用户。流通渠道见图2。

    3.3变革原因分析 全国性集散药市的形成与中药处方“一方配全国”特点相关。由于一个中药处方需要用到多种中药材,这些药材可能分布于全国各地,客观上需要一个具有较多种类和数量的中药材集散地。随着人口增加、医学进步、药材种类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终端消费分散、交通改善等因素叠加,1年1次或数次的具庙会性质的全国集散性药市(如安国、百泉)的出现、壮大就成为必然。集散地使药材的流通效率大幅提高。至清末民初,药材流通渠道中已全面形成高、中、初级3个层级的药材市场格局,即三大高级市场(安国、百泉、樟树)、地区性中级集散中心(亳州、禹州等)、产区初级集市(如都江堰石羊场等)。

    4计划经济时期的中药材流通阶段

    4.1阶段概述 解放初期,中药材流通较为混乱,计划管理的流通渠道是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原则而设定,国有各级药材公司成为药材流通唯一渠道主体。此种情形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伴随农产品流通的放开,该流通渠道逐步瓦解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