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835613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探索研究(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7期
     游离蒽醌成苷后肝细胞毒作用到底是增大还是减少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具体化合物具体分析。与大黄素相比,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的肝细胞毒性明显降低,而且成苷位置不同,其对细胞的影响也不同:大黄素R4位OH成苷后,肝细胞毒性有所降低;但当R1位成苷时,其对HepG2细胞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大黄酚相比,同等浓度下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的肝细胞毒性也有所降低。但是,与大黄素甲醚相比,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对HepG2细胞的毒性则均有所增加。

    11 个化合物中,大黄酸的毒性相对最强,而这11个化合物中只有大黄酸R2位上有羧基,因此推测羧基的存在可大大增强蒽醌母核的肝细胞毒性。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三者的结构只有R3取代基有差别,而它们对 HepG2细胞的毒性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由此说明就对肝细胞毒性而言,取代基对蒽醌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OH>H≈OCH3。此外,大黄酸、大黄酚及芦荟大黄素结构上只有R2取代基不同, 其对HepG2细胞的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