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62445
古人洗澡趣谈(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11期
     到了元代,蒙古民族爱洗冷水澡。于是,在杭州的一些街道上出现了不少冷浴澡堂。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洗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大有裨益。在这些浴堂中,也有供热水的浴室,专门供给受不了冷水的外客。”在这些公共浴室洗澡须交“汤钱”,有“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各种服务须另外付钱,《朴通事谚解》中记载了当时元大都公共浴池的一张价目表:洗澡5个钱,挠背2个钱,梳头5个钱,剃头2个钱,修脚5个钱,全套一共19个钱。

    浴室,古称浴堂,明人称“混堂”。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混堂,天下有之。”可见,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汉唐以来有关浴池的记载,很少涉及池水加汤的问题,这一直是一个疑问,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元大都天庆寺有座浴室,形制颇类西方建筑风格,浴池屋顶圆如穹隆。明代混堂吸取元代浴池的建筑风格,浴池也用巨石砌成,用砖砌成拱形屋顶。至于池水加热,则是在浴室后面安装一口大锅,有管道与浴池相通,用辘轳把井水注入锅与池中,然后在锅下烧火加热,锅里热水与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渐变暖,浴室内热气腾腾,即使在冬季也不觉冷了。有的浴池内还砌成大小数格,中有孔道相通。

    近锅的最热为头池,上设木格,供人蒸浴;次为二池,水次热;最大的池为温水池,叫娃娃池,老少皆宜,十分方便。其后由明及清,直到近代,公共浴池的建造格局大体如此,只是使用的材料更加高档,用上自来水更为方便而已。至今在我国不少地区仍存在着这样的公共浴池。

    去垢和护肤

    洗澡是为了清洁卫生,古人洗浴用什么去污除垢呢?

    据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多用“潘”。所谓潘,又称“米潘”,就是淘米水。古人用烧热的淘米水洗脸除垢。晋代杜预在注《左传》中说:“潘,米汁,可以沐头。”意思是说,用加热的淘米水来洗头。直到今天,在我国民间,仍有人用淘米水去污除垢。

    魏晋以后,古人又使用一种新的去污剂——澡豆。澡豆用豆粉合药制成,用来洗手洗面,可使皮肤光泽,是当时的一种高级用品。晋朝王敦娶舞阳公主为妻,出厕,“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请他洗手。王敦出身微贱,不识澡豆,倒入水中,连水带澡豆一起吃下了肚,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澡豆的功用极为神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面黧黑”,他的夫人和门生便让他用澡豆洗脸。

    此外,宋人还用皂荚澡面洗衣。浙中有一种叫“肥珠子”的长皂英,“一名肥皂”。这大概就是“肥皂”之名的由来了。

    古人洗澡常用兰草为浴汤,叫做“浴兰”。《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在汉代,又有“煮梅为豆实,蓄兰为沐浴”之说;至唐宋时,更称五月为“浴兰令节”。用兰汤沐浴,不仅可使全身散发出香气,而且还有护肤的作用。

    洗浴之后,古人还懂得使用化妆品保护皮肤。

    魏晋时,石崇在厕所里就放置了“甲煎粉、沈香汁”一类东西,供洗手洗脸后搽手涂面。甲煎,亦作“夹煎”,又名“甲香”,用药与美果花烧灰和蜡制成,可作口脂,用来防止口唇皴裂,类似现代的唇膏。此物在唐代宫廷中已普遍使用,唐明皇在腊日常赐予群臣。杜甫《腊日诗》即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面药,即“公主家人谢面脂”的面脂,也称“面油”,是一种搽脸防冻裂的化妆品,犹如现代的香脂之类,可使皮肤白润,洗澡后使用,有护肤养颜的功用。

    古人夏天洗澡,浴后还常在身上搽香粉。这种香粉叫“英粉”,是用滑石粉与中药、香料的细末掺合在一起,加上“心红”制成的,称“利汗红粉香”,相当于现代爽身粉一类的东西,此物可遮祛汗臭,使皮肤滑腻,在唐宋时已被人们普遍使用。当时,诗词中多有涉及,唐代韩偓《昼寝》云:“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宋代贺铸《小重山》词:“薄晚具兰汤,雪肌英粉腻,更生香。”这种香粉不仅可使肌肤“添香”“滑腻”,而且还能增加皮肤的红润度。

    到元明时,浴后还有用“蔷薇露”的,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花露水了。

    这些都说明,古人在洗浴后,早就用上了化妆品来护肤了。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洗澡已从盆浴、池浴发展到淋浴、桑拿浴,是愈来愈卫生、愈来愈讲究了。但愿人们在洗浴时,勿忘古人遗训,洗去身垢的同时,也要除掉心垢,注意浴德。

    【责任编辑】赵 菲 (丰家骅)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