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62033
古人洗澡趣谈(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11期
     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人们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盆浴始于何时

    古人洗澡始于何时呢?有的说,始于夏禹之时;有的说,源于周公之世;也有的说,起于秦穆公;说法不一,难以确定。我们根据古文字和实物可以肯定,在商周时,古人已经用浴盆洗澡了。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洗澡用的青铜浴盆——汤盘,就是一个有力的物证。

    遗憾的是,这只汤盘在唐代时就已经遗失了;但周初虢国季子白的青铜浴盆至今尚存,该盆长三尺九寸,宽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铭文110字,记载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 )狁的功绩。

    春秋战国时期,洗澡已经很普遍了。史料记载了一件与洗澡有关的趣事:晋国公子重耳遭骊姬之难,被迫逃亡。在曹国时,曹共公听说重耳“骈胁”,也就是肋骨连成一片,这被认为是圣人之相,出于好奇,曹共公在重耳洗澡时躲在浴室帘后偷看,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我国很早就有了浴室和木制浴盆。据《周礼》记载,浴室叫湢,木制浴盆叫杅。

    从《周礼》的记述看,古人由于留长发容易垢腻,规定每三日洗一次头,每五日洗一次热水澡;洗澡还须符合“礼”,也就说,要有一定程序。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洗澡要用两条浴巾,细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出浴盆后,先站在蒯草席上,用热水冲洗;而后站到蒲席上,擦干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人在洗澡后会感到口渴,所以最后还要“进饮”,也就是像现代人一样喝些饮料。那时,洗澡用的是井水,礼仪规定:“内外不共井,不共湢浴。”也就说,男女不可共用一口井,也不共用一间浴室。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上下之分,而且有了男女之别。

    到了汉唐时期,洗澡日益受到重视,国家还相应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汉代官员因是入署办公日夜寝食其中,每五日一休沐,才能归家洗澡休息。唐人与汉人稍异,官员散朝可归私宅,但仍是“五日一休沐”。关于这一点,常见于唐人诗歌,如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诗云:“五日思归休,三春羡众邀。”自汉至魏晋迄唐初,官吏都是“五日一休沐”。这说明,洗澡不仅经常化,而且已经制度化了。

    从浴盆到浴池

    商周以来,人们一般都用浴盆洗澡;但在人数众多而又集中的地方,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这样,便出现了人工浴池。

    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宫和寺院,因为那里聚集着众多嫔妃或僧徒。1974~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始皇咸阳宫时,就曾发现有供嫔妃使用的大浴室,设有陶制的地漏与排水管,还有取暖的壁炉。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极盛时期,洛阳庙宇最盛时达1300多所。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载,在洛阳宝光寺后园,有一间大浴室,内有用巨石砌成的大浴池,池旁五步有一口井,是浴池的水源。这说明,人工浴池最迟建于北魏之时。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有印度佛寺浴池的记载:“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时,寺鸣健椎,令僧徒洗浴。”并云:“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天砖池,或作去病药汤。”这说明,浴池的建造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事物纪原》卷八记载,浴池是西域旧俗。因而,我国人工浴池虽早建于秦代,但大量建造似应在受到佛教影响之后。

    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冬季洗澡,水温是个难题;但在有温泉的地方,冬天洗热水澡则十分方便,这就促进了温泉浴池的发展。

    唐玄宗后期不问国事,纵情声色,每年冬十月,便携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宫度假,至次年四月始回。骊山上有充足的温泉,玄宗便下令修建了许多温泉浴池,有供皇帝洗澡的“御汤”、供贵妃洗澡的“妃子汤”、供嫔妃们洗澡的“长汤十六所”,浴室有“数十间”之多。

    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内发掘出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5处汤池。这些温泉浴池规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建造华丽,工艺绝伦。专供玄宗洗澡的“御汤”,浴池“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沏如玉……中有双石瓮,腹异口,(水从)瓮中涌出,喷注于白莲之上”。在御汤西北角是妃子汤,池面稍狭,与御汤不同,在池侧还放了4只红白石盆,盆中“刻作菡萏之状,陷于白石面”,温泉水从中涌出。王建《华清官感旧》诗云:“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从妃子汤逦迤而下,便是供嫔妃们洗浴的长汤十六所。这里的浴池池面很大,“环回甃以文石”,水上还放有银镂漆船和白香木船,“楫橹皆饰以珠玉”,极为豪奢。因嫔妃眷属众多,洗澡时须抄名而入,所以王建《宫词》说:“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

    这些温泉浴池的建造工艺和装置具有很高的水平,十分精巧,令人叫绝。山上浴池都是“凿石作暗渠走水”,换水时,“其中珠缨宝珞流出街渠,贫民日有所得焉”。

    浴池可容纳很多人共浴,虽缺少私密性,但在我国洗浴史上仍是一大进步。

    公共浴池的出现

    至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商业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里,生活着许多商人、手工业者、军士、平民,为满足他们的卫生需要,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在甜水巷有“浴室院”;南宋临安(杭州),洗浴业还成立了行会组织,叫“香水行”。宋代的公共浴室大多“悬壶于门”,作为标志。

    这些公共浴池中还有专门为顾客服务的揩背人。苏轼在泗州浴后写了一首诙谐小词:“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浴堂门口早上还兼营“面汤”——洗脸水,商业气息十分浓厚。

    到了元明时期,商业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也更大众化了。浴室服务的对象,不仅有各类劳动人民,还有读书人,阶层十分广泛。服务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项目日渐多样化,有冷水也有热水,有池浴也有盆浴,还有搓背的、剃头的、修脚的,等等。 (丰家骅)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