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7期
编号:12713472
潮州太平街义兴甲巷:一条古街通千秋(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日 《百科知识》 2015年第7期
潮州太平街义兴甲巷:一条古街通千秋

     笔架东列,葫芦西卧,金山北峙。三山凝碧,拱护古城,塔作笔,仰写天上文章;韩江清泠,绕廓南流,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南国古郡,十八梭船廿四洲。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吟唱着南宋的潮音,舞动着明清的旧俗,一路走来,潮州的美丽,就这样凝固在千年的时空里。

    鳞次栉比的牌坊街,二十几座牌坊静静矗立。巍峨的石柱,精美的石雕,妍丽的嵌瓷,诉说着曾经的荣贵;熙闹人群中流动的花纸伞和木屐鞋,细语着潮州人如工夫茶般有滋有味的生活。

    古城脊梁

    潮州,岭南首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濒临南海,东邻福建,西接揭阳,南连汕头,北通梅州,是广东省的“东大门”,交通便捷。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城市整体格局完好,文化景观独特,世所罕见。

    考古发现已证实,潮州至少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建制也已2000多年。潮州在禹贡为扬州之域,春秋为百越之地,汉时为南越之地,自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来,即为闽粤交通要道,是粤东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
, http://www.100md.com
    潮州古城的格局严整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功能区按传统职业划分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古城街道的结构形式亦按传统的经、纬、环涂制规划,横直有序,呈方块形布局。城内由北向南的主干道有3条:中部大街(今太平路)和分处于东西的东街(今上、下东平路)和西街(今西平路)。在各街道之间巷道纵横,形成棋盘式路网。街道宽3~6米不等,巷道一般1~3米宽。

    总长近2000米、面积约1.4平方千米的太平街义兴甲巷街区就处于潮州城中心,脊椎般撑起这座活着的古城。走在太平街上,仿佛走入幽深的历史回廊,一幅生动的潮州人文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

    民国以前,这条贯穿古城南北的大道一直都叫“大街”。“太平”之名缘起1922年的一次修路——在“大街”北面路头百花台附近,修路人掘到一块刻有“太平”二字的元朝致和元年(1328年)的石碑,才以此碑更名。

    有资料显示,最迟在北宋,“大街”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并成为潮州古城南北走向的第一通道。“太平街义兴甲巷”不仅仅指代太平街和义、兴、甲3条巷,而是泛指古城区里边所有的巷道,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整个历史文化街区。“大街”两侧延伸出的诸多街巷,纵横交错着铺开了古街区的历史脉络,留下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街区里的牌坊群形成于明清时期,骑楼形成于清末民初,还有那些别具规模的古民居群、气势恢宏的府第建筑、各呈异彩的祠宇寺庙……透过这点点滴滴,宋帝逃亡潮州、元兵屠城、戚继光和俞大猷剿倭、郑成功攻城、清兵屠城、中英《天津条约》辟潮州为对外开放口岸等重大历史事件,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 http://www.100md.com
    牌坊林林

    太平街上有无数巷道,巷口设门,这就是坊。坊又称闾,古代有表闾制度,主要是用于表彰住在坊里的名贤。表闾时在坊门上设牌,这就是牌坊,潮州人俗称亭。树碑立传是对个人的盖棺定论,立牌坊则是个人乃至整个家族的殊荣。牌坊

    潮州多牌坊,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堪称全国之最。太平街由此还得了一个“牌坊街”的名号。其中,太平路与东门街是石牌坊最集中的路段。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城中共有牌坊94座,长度不到2000米的太平路上就有47座,几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

    这些牌坊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有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修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俗称“新亭”,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修建的“圣朝使相”坊。两者之间,时间跨度达数百年。

    这一座座古朴庄重的石牌坊整齐有序地分列在街道两旁,与老街的生活场景浑然一体。每座牌坊背后都有其光辉的历史,或赞扬功名,或歌颂忠孝节义……它们与牌坊文字共同构成了一部简明的潮州文化史。
, http://www.100md.com
    这些被旌表的人物来自潮属各县,是潮州人中的精英。“少司马”坊为纪念兵部尚书翁万达,《明史》称其为“嘉靖间边臣第一”。“大理少卿”坊的吴一贯为加强居庸关屏障,规划创建万里长城的精华八达岭长城。“状元”坊是为纪念明嘉靖壬辰(1532年)科状元林大钦,他20周岁便中状元,这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极为罕见,他是明代最年轻的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潮州的科举考试还出了个“最年长的进士”,刘起振88岁中进士、103 岁赴浙江迎接乾隆帝。

    太平路上的牌坊在建筑方面也与其他地方明显不同,彰显出独特的地方建筑特色:其一,不少牌坊进深三柱,且外柱斜戗式。别处牌坊多为单列式立柱,同时以双面抱鼓石增加其稳定性。北方采用斜戗柱的,仅见于木牌坊。其二,坊上方设独立的圣旨亭。中国各地凡有圣旨牌(恩荣、敕命等)的牌坊,绝大多数重置于明间正楼下,但太平路上的很多牌坊将圣旨置于正楼上方,建圣旨亭。这无疑更彰显了王权威严,也彰显自家荣耀。其三,牌坊柱下采用“贝灰糯米三合土”基础,历经数百年而不风化,大大增加了牌坊的抗震性能。从明代到民国初年,潮州发生过几次大地震,古牌坊仍得以保留下来。人们研究发现,牌坊基础有如橡胶隔震垫,大大提高了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潮俗有谚云:“桥顶食炒面,城内看亭字。”这些牌坊的横额题字多出自名家之手,如“大理少卿”坊由“书绝似米芾”的著名书法家周宣所题;“秋台坊”的“榜眼”“秋台”4字,被认为是坊字的佼佼者,为嘉应王利亨所书。民间传说,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于潮州见“三世尚书”和“四朝大老”8字,甚为赞赏,命人拓下;也有人认为,这8个字是明代潮州大书法家吴殿所书。, 百拇医药(吴悠)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