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942885
英国与欧盟的“江湖恩仇录”(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20期
     2016年6月24日上午,英国“脱欧公投”计票结果揭晓,“脱欧”阵营的支持率为51.89%,赞成“留欧”的民众占48.11%,英国人在“去”与“留”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令人颇感意外的抉择,这一决定意味着英国将脱离欧盟。8月19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表示,预计有可能在2017年4月援引《里斯本条约》第50号条款,即正式启动“脱欧”程序。英国民众支持“脱欧”的原因何在?英国与欧盟有着哪些恩恩怨怨?“脱欧”对英国又将有怎样的影响?

    英国与欧陆的关系

    历经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无数次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场极其惨烈的世界大战,文明起源于同一母体、文化和宗教同属一个体系的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民族国家并非神圣,却是各国陷入分裂、战争灾难不断的重要原因,将来很可能使欧洲再次面临大规模战争的灭顶之灾;同时也为应对苏联集团的地缘政治压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应该联合起来。美国出于现实考虑,也希望欧洲联合,并力推其“天然盟友”——英国作为欧洲联合的领导者。

    但现实却是英国和欧陆格格不入,原因何在?有人说英国人势利眼,对欧陆总是“挑肥拣瘦”,这也许解释得过于轻巧。与英国人打交道,发现他们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说“欧洲大陆”,而直称“欧洲”,好似英国与欧洲相对应,英国人不是欧洲人似的。这种用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观念。深层次来看,地缘格局使英国与欧陆之间注定只能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地理上的英国并非欧陆的一部分,它只是西北隅的岛国,纵使把它与大陆分隔开的只是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仅34千米),即便横贯多佛尔海峡的海底隧道早已开通,但两者间的“心理距离”却似大西洋一般茫茫无边。

    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长期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的“光荣孤立政策”。二战使英国成为欧洲胜利的象征,虽受战争冲击,但拥有诸多国际资源的英国,国力仍强于其他西欧国家,时任首相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构想,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在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3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但对于欧洲联合的模

    式,英国却与欧陆国家有重大立场分歧。英国极其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并自恃有美国和英联邦的支持,坚决反对在欧洲建立“联邦主义”的超国家机构,主张建设一个基于独立主权国家联合基础之上的欧洲;且英国不愿深度参与欧洲联合,以避免陷入欧陆事务的泥沼,并反感美国直接插手欧洲。英国人甚至宁愿自外于欧陆流行的所谓欧洲合众国,在他们看来,英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也曾是势力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中心,像法、德那样作为成员国加入欧洲合众国,与自己的高贵身份是不般配的。考虑到大英帝国曾经的荣光,这种身处欧洲却自外于欧洲的心态就更容易理解了。英国人认为他们的眼光应该是全球性的,而不应局限在小小的欧洲范围内。正如英国前首相艾登所说:“骨子里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是做不得的,因为大不列颠的利益是在欧洲大陆之外,所以我们的思想应穿越大西洋,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没有了它,我们将成为生活在欧洲一个孤岛上的普通人。”

    欧洲的联合

    由于英国无法引领欧洲联合进程,领导角色自然落到了法国肩头。法国推动法德和解,并于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使欧洲一体化真正迈出了第一步。195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个西欧国家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对六国的这一举动持合作但不承诺的立场,并试图引导这一进程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但失败了。

    1958年,六国《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诞生。英国似乎嗅到了危险,提出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试图将经济共同体囊括进去,并受英国主导。该计划遭抵制后,愤怒的英国纠集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和瑞士六国于1960 年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图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故一致行动能力有限,很难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抗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陆经济蓬勃发展,大陆国家很快就从战争废墟中站起身子,挺起胸膛。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此时的英国已被湮没在欧洲一体化的滚滚洪流中,“三环外交”中的前两环也出了“故障”,晾在一边的英国着急了,不得不开始“亲近欧洲”,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从1961年起,英国3次申请加入这个欧陆组织。无疑,英国的加入会对法国的领导权构成威胁,且其无法“撇清”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厌恶英国人的反复无常,称其为“美国打入欧共体的特洛伊木马”,并警告说“最终将没有欧洲,只有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体’”,因而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

    英国“入欧”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时任首相希思为赢得欧陆国家信任,公开宣布“结束”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而此时联邦德国强势崛起,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联邦德国,这样英国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

    体。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组织”外苦苦徘徊十几年、眼巴巴盼望被接纳的英国,“入欧”仅两年就过了一把“脱欧公投”瘾。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欧洲经济暂时困难,助长了欧共体内的保护主义,加上英欧之间的传统利益分歧,直接导致了此次“脱欧公投”。万幸的是,1975年的“脱欧”未获通过。

    英国加入欧共体是英欧关系发展中的大新闻。但历史上英国国内就存在着强大的“疑欧派”,使得英国外交传统中的“孤立主义”还大有市场;同时英欧间的分歧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这些因素在英国“入欧”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困扰着英欧双方,并为英欧关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可以说,实用主义让英国留在“欧洲”,而疑欧主义又使英国远离“欧洲”,当欧洲一体化符合其国家利益时,英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两种力量的合力导致英国与“欧洲”若即若离。 (刘万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