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22期
编号:12939856
另眼看诺奖(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6年第22期
另眼看诺奖
另眼看诺奖

     如果把诺贝尔奖的失误统统怪罪于评选委员会的低能、狭隘乃至于心术,恐怕还是有欠公允的。事实上,诺贝尔奖的大部分争议,要归咎于它的“体制”和“政策”。

    早逝的悲哀

    诺贝尔奖的一大戒律,是不授予已经去世的科学家,这个决定的合理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难。

    英国青年化学家莫塞莱的悲剧永远令人痛心。1913年,莫塞莱用高能电子依次轰击从钙到锌的12种元素靶板,对产生X光频率的线性关系进行测定,发现了著名的莫塞莱定律,揭示出元素的特性由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决定,而不是由原子量决定。门捷列夫周期表中钾和氩、钴和镍、碲和碘等大原子量和小原子量元素“排序倒置”的长期困扰也迎刃而解。莫塞莱的发现是卢瑟福和玻尔之后人类认识原子的又一里程碑,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的事。诺贝尔奖牌的正面(中)与背面(左为物理、化学奖,右为生理学或医学奖)图案
, http://www.100md.com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塞莱参加英国皇家工程兵开赴土耳其前线,1915年8月10日在加利波利战役中阵亡。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感叹说,“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代价最高的个人牺牲”。1924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瑞典科学家西格班,而他“在X射线光谱学方面的成就”完全建立在莫塞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最能激起人们仗义执言甚至“怜香惜玉”的案例,要数英国女科学家富兰克林。1951年1月,伦敦国王学院生物物理研究室主任兰道尔邀请富兰克林主持测定DNA结构,当时休假在外的威尔金森却误以为富兰克林是新来的助手,并在此后工作中处处挤兑和刁难。富兰克林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发现DNA纤维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的不同形态,拍摄出了“有史以来最漂亮的X光照片”——湿态DNA衍射“图片51号”。人类首次清晰看到了DNA的空间结构。

    当时美国人沃森和英国合作伙伴克里克对DNA的研究正陷入困境,他们和竞争对手鲍林都误以为DNA由3条螺旋扭结而成,并颠倒了磷酸与碱基在骨架内外侧的位置。1953年1月,威尔金森背着富兰克林,私自将她的“图片51号”拿给沃森“参考”。沃森和克里克看到“图片51号”后心跳加速,茅塞顿开,接着又从实验室主任佩鲁兹手上拿到富兰克林的报告,掌握了螺旋长度、碱基距离等珍贵数据。经过一星期的“抢种抢收”,2月28日宣布发现了DNA双螺旋。事实上,如果没有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完全能够在三个月内破译DNA结构”,而假若没有富兰克林的“图片51号”,沃森和克里克将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 http://www.100md.com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森三人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富兰克林却在1958年4月16日因患卵巢癌去世。她只活了37岁。罹患癌症的直接原因,不排除实验室中长期的X光辐射——仅“图片51号”就在X射线中曝光100多小时。这位“科学殉难者”的早逝令人伤怀,她的研究成果又被坐地瓜分,于理何容又于情何堪?

    高寿的优势

    由此看来,要获得诺贝尔奖不仅靠“人工选择”——比成就,还要靠“自然选择”——比命长。百年诺贝尔奖历史反复证明了高寿的优势。

    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单独授予德国科学家海森伯,表彰他对量子力学做出的贡献,却莫名其妙漏掉了海森伯的老师、量子力学开创人之一、哥廷根学派灵魂人物玻恩。且不说玻恩培养了海森伯、泡利、约当、泰勒、德尔布吕克、奥本海默等一代才俊,1925年11月问世的量子力学开山之作便是海森伯、玻恩和约当合写的“三人论文”。其中玻恩厥功甚伟,奠定了矩阵力学坚实的数学基础,并最早对薛定谔的波函数做出概率解释。海森伯曾诚惶诚恐给玻恩写信说,“您和约当在哥廷根共同合作的成果却让我独自获奖,感到非常愧疚”。并称老师的贡献“绝不会因为外界的错误决定而改变”。而诺贝尔奖委员会从来不承认有“错误决定”。直到22年后才终于想起,授予玻恩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2岁的玻恩已经是幡然一叟,幸亏他历尽身心煎熬活到了出头之日。
, http://www.100md.com
    当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时,这位73岁的老翁百感交集。他因研究“恒星结构和演化”受到表彰,而这一成果却是50年前的旧事重提。1930年7月,19岁的钱德拉塞卡胸怀壮志离开孟买码头,万里负笈投奔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富勒。在19天的大海航行中,他在船上潜心研读和拓展富勒的理论,计算出恒星质量大于一个极限时便不能再靠电子简并压力对抗重力和维持在白矮星状态,而会进一步塌缩成更致密的结构。然而在1935年的一次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钱德拉塞卡遭到科学泰斗爱丁顿的无情否定和奚落,此后便转移了研究方向,并于1937年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但真理不会因权威的遮蔽而失去光辉,科学界终于认识到恒星质量大于太阳1.44倍时就会塌缩为中子星或者黑洞,并将这一临界质量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从青衿之岁到白首之年,钱德拉塞卡等了诺贝尔奖半个世纪。他在芝加哥工业博物馆举行的庆祝晚宴上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犯过两次严重的心脏病,假如其中一次我送了命的话,那就根本没有庆祝的理由了。”

    斯德哥尔摩科学桂冠的高龄纪录,是美国人戴维斯在88岁上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和巴克尔1968年开创了全球第一个测量太阳中微子的实验,在南达科他州霍姆斯特克金矿下1478米深处放置14.6米长、6.1米直径的巨大容器,充满10万加仑的液态四氯化碳,作为捕捉太阳中微子的“陷阱”。通过对中微子和氯原子反应生成放射性氩的计算,30年间共发现2000个中微子,只达到巴克尔太阳标准模型数值的三分之一。这便是著名的“中微子失踪之谜”。风烛残年的戴维斯付出50年心血才戴上诺贝尔桂冠,而1993年去世的“中微子教父”庞蒂科夫尽管活了80岁,最终也没有等到他的诺贝尔奖。, 百拇医药(赵致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