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7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3109420
巴风渝韵尽涞滩(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9月1日 《百科知识》2017年第17期
巴风渝韵尽涞滩
巴风渝韵尽涞滩

     涞滩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北部,有人曾道,它是“神仙也难涉脚的地方”。究其缘由,不仅因其坐落于鹫峰山上,三面都为悬崖峭壁,更大程度上还与涞滩的得名有关。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渠江,古称“涞江”,在鹫峰山的山腳下蜿蜒而过,而流经此处的涞江,中央遍布着一片大面积的滩石,水流湍急多有险滩,于是便有了“涞滩”。虽说涞滩因其险滩让神仙难以涉脚,却也凭借险滩因祸得福,成为渝北远近闻名的水码头。

    放滩拉滩助行船

    旧时,由于涞滩狭长又多险滩,下水船(即从上游行至下游的船只)不熟悉涞滩的暗礁与滩流,往往不会直接通行,只能停在涞滩上沱,毕竟“泾溪石险人兢慎”。这时便会请当地身经百战的驾长(也称“滩师”)来放滩,所谓的放滩也就是帮助行船过滩,此事似易实繁,放滩不光要求驾长驾驭船只的本领过硬,还务必要有经年累月的经验积攒,因此要达到“日日放滩如弄潮”的境界并非易事。

    上水船(即从下游行至上游的船只)也因其多险滩,不敢冒然逆流而上,从而停在涞滩下沱,等待当地的纤夫来拉滩。拉滩,即拖船上滩,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纤夫,拉滩纤夫的数量依船只的体量来决定,通常,小船只上滩需数十人,大体量的船只则需上百人。相比于放滩,拉滩十足是件苦力活,诗仙李白也曾感慨“拖船一何苦”。在唐代诗人张履程的笔墨里,再现了纤夫拉滩的场景,只见其“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延”,粗硬的竹缆套在背上、嵌进肉里,伴随着拉滩的不仅有号子还有血与泪。这一来二去,涞滩的码头常年都有过

    往船只在此放滩拉滩,码头渐渐滋生了生机,同时也繁衍了商机。

    古往今“涞”一“滩”镇

    涞滩古镇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分为上、下涞滩,当地人把坐落在鹫峰山上的上涞滩称作上场(涞),位于山脚渠江西岸的下涞滩则被叫作下场(涞)。上下涞滩之间,因江流滩险,成为过往舟楫的停泊安顿之地。在滩与镇之间,不仅有古往今来的自然和经济功能需求,也有今生与来世的佛祖保佑。

    早在唐朝,涞滩就建成规模宏阔的鹫峰禅寺(如今名为二佛寺),名噪一时,香客如流。络绎不绝的香客往往从四面八方赶来,先是乘船至涞滩,登鹫峰山朝拜进香,事毕便下山离去,山脚下的涞滩便顺理成章地承担了要津的重任。到了宋代,恃舟楫之便,除了香客,货物也在此地流转,一时商贸繁荣,下涞滩在光阴荏苒中逐步演变成商贾云集的场镇。

    但随着商机的发酵,危机也在膨胀。一说是到了清代中期,匪猖盗狂,处于江边的下涞滩由于没有屏障的保护,在防范匪盗上并无优势。以致每遇匪盗侵扰之时,百姓除了跑到山里藏匿,别无他选。几次三番,山里场镇来回跑并非长久之计,于是有人提议在山上修寨子,这样就可以住在山里,既安全又省事,于是便成就了上涞滩。还有一说是由于清嘉庆四年(1799),为防御白莲教义军和农民起义军攻占涞滩,于是便顺着山势修筑城堡式山寨,渐渐地,居住在下涞滩的百姓纷纷搬到山上,因此形成了上涞滩场镇,也就是现在的涞滩古镇。

    白驹过隙,下涞滩仅存一条呈“丁”字形布局的老街了,往日欣欣向荣、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只剩下那青幽可鉴的老街来见证它无尽的沧桑。好在上涞滩的风貌还算完善,现在保存下来的无论是清街民宅,还是祠庙宫寺,都别有一番风味。在上涞滩,尺度宜人的传统街区、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建筑群以及充满浓厚山乡气息的场镇氛围,无一不在撩拨人们产生久住不归的情愫。

    谈及久住,曾经生活在涞滩古镇的先民为了这“长久之计”,倾注百般心血,挖空万分心思,可谓是“内外兼修”。在古代,房屋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容易失火,避火防火必然少不了。在涞滩古镇内,街巷的一隅摆放着开凿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大石缸,称为“太平缸”。太平

    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消防设施,用来盛放消防用水,以备不时之需。眼前的太平缸不同于故宫的吉祥缸(同为古代消防设施),并没有采用青铜材料来铸造,而是利用一块完整石料凿成了一个长方形石缸,与周遭环境相融,同时又古朴大方。石缸大概两米长、半人高,一侧还刻有“大清同治元年”的字样。除去消防功能,太平缸被称作艺术品也毫不为过,在其缸体上布满了花鸟走兽、人物典故的浮雕,栩栩如生。此外,潮湿的青苔攀上了局部浮雕,石料冷静的质感与青苔柔软的触觉相辅相成、恰到好处。

    在涞滩古镇,对内,依太平缸保内安;对外,则靠瓮城御外敌。古城墙

    独瓮城之风貌

    继在上涞滩顺应地势修筑山寨后,为了防止太平军入川和云南李永和、兰大顺起义军攻城,同治元年(1862),在当地名门望族戴延珍、戴延灿兄弟二人的集资下,又加修了瓮城,强化了涞滩古镇的防御体系。古时,城市主要的防御体系是在城门外修建方形或半圆形的护门小城,方者称为方城,圆者形似瓮器,亦称瓮城。涞滩瓮城是重庆地区目前唯一完好的军事防御性堡垒建筑,戴氏兄弟当初在修建前可谓是经历了千思万虑。究竟怎样的工事能在最大程度上抵御外敌?戴氏兄弟想到了咽喉要塞——山海关,它凭借一座瓮城,便可“危楼高耸锁辽东,依然赫赫唱大风”,于是便效仿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建造山海关瓮城的模型,为世人留下了誉满天下的涞滩瓮城。

    初临涞滩,仰观瓮城,门洞上方的“众志成城”四个大字仍旧苍劲有力,下面刻的“同治元年壬戍岁季夏月建立”也依稀可辨,经过无数风雨的洗礼,由半米条石砌成的瓮城看起来的确有些斑驳,但不足以消除对它无尽的好奇。穿过中寨门,这才算走进了瓮城。半圆的形状似弦月,因此瓮城也称作月城,呈现在眼前的瓮城长约40米,半径约30米,有小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涞滩瓮城总共设有八道城门,据当地的老人讲述:这瓮城八洞(即八道城门),四明四暗。在明处的四道城门是视野开阔且“十”字对称,是车马以及人行的要道;在暗处的四道城门则为半封闭式,集中体现了“国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何来此说?原来这四道半封闭的城门主要的功能是储藏,除了藏匿兵器粮草,还为军队提供藏身之处,所以又称作“藏兵洞”。当外敌攻入瓮城时,关闭四处明洞,断敌兵退路,四处暗洞里的屯兵们持续不断地向瓮城内部扔炮射箭,使外敌进退两难,解决攻城敌兵实乃瓮中捉鳖,好不畅快。 (胡慧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