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230212
泉州:扬帆一片海尽头(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8期
     古代泉州港

    中国拥有1.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千百年来,中国先民早就将自己的帆影印刻在茫茫大海之上,并与其他早期文明广泛开展过交流、贸易与合作,并籍此留下了海量的文化遗存和文化景观。

    刺桐花开刺桐港

    泉州是一座伴海而生的城市,更是一座因海外贸易而蜚声世界的东方名都。在地形上,“泉郡东南维大海,为郡邑众水收归,郡城在清源山阳,夹以两江,北为洛阳江,南为晋江”,两江入海口海岸线蜿蜒曲折,巅峰时期有四湾十六港,可同时停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在历史上,泉州有过很多名字,“城在五代时名为‘葫芦城’,以城不方正也,改筑后象其形曰‘鲤鱼城’”。泉州则得名于泉山,泉山又名清源山,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说,“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但泉州为世界所熟知的是因为另一个名字—刺桐。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多次来到泉州,或被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遗产所吸引,要么止步于清源山老君造像之前,要么流连于开元寺东西石塔之间;或被特色各异的博物馆所折服,泉州博物馆立体展现泉州历史,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大量中西交通石刻碑帖令人震撼,闽台缘博物馆又是一个闽台民俗的色彩海洋;或被浓浓的异国风情所打动,市区涂门街的清净寺中东风格浓烈,晋江万山峰的摩尼光佛造像浸透着古叙利亚味道。

    4月的泉州之旅,让笔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4月的泉州,冬的脚步早已走远,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刺桐路与津淮街交汇处的西北侧是建成不足30年的刺桐公园,公园占地不大,却也林木茂密、池水清澈。最惹人眼球的是绿荫深处那一束束开得最旺的刺桐花,这花花瓣四向分散伸展,瓣瓣赤红。走近细观,一束花竟有二三十个花瓣,花瓣为细条椭圆形。微风轻拂,庞大的翠绿枝叶间,一个个花瓣如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又如一叶叶红色扁舟在绿海中飘荡。与牡丹的雍容华贵、君子兰的遗世独立、玫瑰的火热芬芳不同,刺桐花花态奔放张扬,花味清淡,带着一丝远方的味道。泉州古城

    刺桐的种植在泉州由来已久,明万历年间《泉州府志》就有“刺桐城,以昔时城下都植刺桐而名”的记载。《福建通志》卷五十九“物产·刺桐”条云:“泉郡绕城皆植刺桐,号桐城……植刺桐环绕之,其树高大,而枝叶蔚茂,初夏开花极鲜红。如叶先萌芽而花后发,主明年五谷丰熟,谓之瑞桐。”

    但关于刺桐树从何而来语焉不详。见笔者在树下踟蹰很久,一位打完太极拳的老人过来和笔者聊起了刺桐花。他说现在泉州的刺桐树少了,他年少时城里行道树多是刺桐,三四月间刺桐花开,像点燃了一条街的灯笼,红彤彤的。宋代泉州知州王十朋就有“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的诗句。他还告诉笔者,刺桐原产印度和马来西亚,是海外的番客将它们带到了泉州,史书上说,城外港口附近都有刺桐的身影。

    听了老人的解释,笔者似乎能想象得出这浓烈艳丽的花朵对于经海路远道而来泉州的番客们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古代海上航行主要靠风力,因而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番商一般在春夏之交起南风时来华,到秋冬之际乘北风南下归国,所以每年4~10月是番客到泉州的最繁盛时期。那些或起航于干燥炎热地中海的大食商队,或出发于古印度某个港口的婆罗门商船,或自爪哇岛前来中华朝贡的外交船队,都一定将这刺桐花的颜色、形状口耳相传,滋生成他们经年累月于海天一色的单调航行中的希望和精神慰藉。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是赶着刺桐花期来到泉州的。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泉州地方文化多元有趣,其方言舌尖塞音突出,鼻音韵味略长,表达中文白共读,保留着古代中原汉语的痕迹;其小吃如面线糊、满煎糕、润饼菜等都有北方面食的余韵。泉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无疑与移民密切相关,两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大量汉人南迁泉州。《福建通志》卷二说:“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晋江。”唐宋间北方战事时断时续,后宋室南迁杭州,随之而来的中原移民亦不断涌入泉州。这些移民在泉州北望故土一年又一年,于强烈思乡情愫里将开元寺、洛阳河、洛阳桥等一大批北方地名也迁移到了泉州。

    为泉州注入更多活力的当然是随商船到访的大量番客。隋唐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都持积极的态度。隋炀帝曾派常骏、王君政等人前往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吉打)招揽番商,借以展示大隋国力,扩大中华帝国的政治影响力,客观上也鼓励了双方开展密集的商务往来。唐代还专门制定出鼓励番客来华的政策,唐高宗显庆六年(661)下令曰:“南海有诸国船……船到十日内,依数交付价值市了,认百姓交易。”唐太宗太和八年(834)朝廷继续下诏:“南海番舶、本以慕化而来……其岭南、福建及扬州番客,宜委节度使观察使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俸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种加率税。”积极的鼓励和实实在在的税率优惠,着实让中国成为番客们乐于前往的目的地,拥有四湾十六港的泉州自然是他们的首选之地,难怪唐代诗人张循之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感叹:“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和辉煌的顶点,前来刺桐港的外国商船络绎不绝。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秃塔经海路来到泉州,他眼中的刺桐城雄伟壮阔:“此城甚壮丽,制造绒及一种名称为刺桐缎的缎子,较之行在(今杭州)、汗八里(今北京)所織之缎优。刺桐港为世界上最大海港之一,竟可谓为世界极大之海港,我在港中见有大舶约有百艘,至若小舶未能以数计。”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是从陆路看到刺桐港的,他说:“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 (刘小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