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8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3276741
疫苗可以不用接种(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2018年第18期
     腾讯官方提示:如果发现这样的“李鬼 ”微信,可投诉举报。搜索微信小程序“腾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即可。

    在此提醒廣大网友,不要使用此类外挂软件(山寨微信),以免受到损失。此外,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如他人在微信上提出转账请求,需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本人。若发现微信账号被盗,应及时冻结账号,并通知好友切勿上当。

    无创DNA检测可代替羊水穿刺

    流言:无创DNA检测“准确率高达99.99%”,还能有效避免羊水穿刺的弊端,进行无创取样。

    真相:无创DNA产前检测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从血液中提取游离DNA(包含妈妈和宝宝的DNA),就可以分析宝宝的染色体情况。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无创DNA检测是一种产前筛查技术,羊水穿刺则是一种产前诊断技术,前者决不能取代羊水穿刺的作用。

    无创DNA检测排查的目标是畸变率最高的三对染色体:21、18、13。这三对染色体异常的后果,分别对应着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和帕陶氏综合征,正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三类基因缺陷。该检测方法可以排查出这三种染色体的“三体”情况(在正常的一对两条染色体基础上,畸变后多出了一条),即21-三体、 18-三体、13-三体。

    如果基因缺陷并非“三体”,而是“质量异常”,那么靠无创DNA检测是无法排查出来的。而羊水穿刺是针对23对染色体,对数量异常和质量异常都进行判断的全面诊断。作为产前诊断方法,该方法基本能够100%地检查出染色体数量以及形状的所有异常。

    一般来说,羊水穿刺发生流产风险的概率为1‰~2‰,总体上是安全的,作为一种产前诊断技术,获益也比较明显。因为拿到胎儿染色体的分析结果,医生就能做出明确的诊断,而不像筛查结果,只能进行间接推测和判断。

    芦荟既能美容又能抗癌,是种“完美”食物

    流言:芦荟既能内服又能外敷,不但可以美容润肤,还能预防和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真相:芦荟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人们研究最多的是蒽醌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芦荟的表皮及皮下的黄色乳胶中。其中最典型的是芦荟素,可以刺激肠道排泄,不过同时它也是芦荟毒性的主要来源,过量服用可产生腹痛、腹泻等毒性反应。个别研究还发现,它与孕妇流产有关。

    尽管传统药物、保健品和化妆品行业常常声称芦荟有各种各样的功效,但实际上相关科学证据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结果也常常相互矛盾。

    目前,我国允许用于普通食品中的芦荟产品仅有“库拉索芦荟凝胶”,常见于酸奶、饮料和甜点中,其效果类似海藻糖、卡拉胶等增稠剂。不过,国家规定,库拉索芦荟凝胶每天的食用量不得超过30克,且产品必须标注“本品添加芦荟,孕妇与婴幼儿慎用”,可见即使是合规使用的芦荟,如果过量也可能存在一定毒性。

    有些便秘患者常服用含有芦荟、大黄、番泻叶等成分的泻药,研究发现,这些人的肠道在长时间用药后会变黑。国内也曾报道过,有消费者吃了添加泻药的违规减肥药导致肠道变黑的案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某些肠道癌症可能与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有关,因此欧美国家开始控制这些药用植物的使用。

    其实芦荟素在体外研究中有比较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的能力,甚至有人将芦荟素提取浓缩并制成药物,声称可以抗癌。但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经过审慎评价后认为,并没有证据表明芦荟素可以预防或治疗癌症。

    用金鱼能检测茶叶农残

    流言:一段“用金鱼检测茶叶农残超标”的视频显示,实验者分别在绿茶水、花茶水和黑茶水内放入金鱼。金鱼进入绿茶水和花茶水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翻白眼、死亡的现象。然而,放入黑茶水里的金鱼一直正常游动,并未出现任何异常。这是因为市面上的绿茶、花茶中含有农药残留,而某品牌黑茶中因为没有农药残留,才能让金鱼存活。

    真相:事实上,金鱼的死跟传言中提到的“农药残留”无关。这种看似直观的实验,根本无法检测茶水是否真的含有农残。近期,多地监管部门都对这一视频进行了辟谣。

    金鱼在绿茶水和花茶水中死亡,可能是因为茶水中含有一定量的茶多酚,茶多酚会对金鱼产生刺激作用。相比黑茶而言,绿茶和花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因此在绿茶水和花茶水中的金鱼反应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另一个可能导致金鱼死亡的原因,是茶水中泡出的茶皂素。茶皂素会通过破坏鱼鳃上皮细胞进入鱼鳃血管,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最终导致金鱼死亡。黑茶水中的金鱼逃过一劫,是因为黑茶为发酵类茶叶,在发酵过程中,不少茶皂素会被消耗掉,但长时间放置在黑茶水中的金鱼也有可能死亡。

    朋友圈流行的这类“简易实验”,虽然看似有效,但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并不可信。公众还是应该参考权威的信息来源,小心陷入商家的营销陷阱。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科技报》、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饮食参考微信公众号、蝌蚪五线谱、丁香医生、上海网络辟谣等)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