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鱼肉类 > 其它水产类 > 海蜇(水母)
编号:11628732
海蜇食话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08年第3期
     海蜇又称水母、海蛇、石镜、白皮子等,是一种海洋腔肠动物。它的伞部隆起呈馒头状,伞径一般为50厘米左右,最大的可达到一米以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海域中。以浙江沿海产量最大,最有名的为产自广东吴川的红蜇。体色粉红,皮滑无鳞,加工后成为淡黄色,清脆爽口,是海蜇中的上品。

    海蜇能在水中浮沉是因为它的伞部胶层特别厚。含有90%以上的水分。大大减轻了比重。可以任意漂浮。春季时。海蜇繁生于河口水域,随着东南风及暖流的渐增。由河口向外、向北移动。冬季又随东北风及暖流的递增。成群结队向南漂浮移动。由于海蜇经常大批漂洋过海,有时还会挤在一起,连绵数海里,把大片海面染成红色,蔚为壮观。

    刚捕获的海蜇不能食用,必须用明矾和食盐进行腌制,促其脱水,然后用竹刀将蜇体和蜇头剖开,用水洗净,并把头、体连接的筋肉、血衣膜(即红皮)和黏液刮净。最后要用明矾与盐反复腌浸、脱水,即为成品。

    海蜇不但风味绝佳。口感独特,其营养价值也不低,具有清胃、润肠、化痰、平喘、消炎、降压等作用。从海蜇中提取的水母素,在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方面,呈现出极强的药理效应。

    我国早在晋代就已食用海蜇了。到了唐代,《本草拾遗》中说:“(海蜇)炸出以姜醋进之,海人以为常味。”海蜇在元代以前为煮食。如《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的无锡名菜“海蜇羹”:“用对虾头熬清汁。或入片子鸡脆,和入供。”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生食,《本草纲目》中有“人因割去之。浸以石灰、矾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谓之蛇头。味更胜。生熟皆可食”的记载。到了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有生食的记载:“用嫩海蜇。甜酒浸之,颇有风味。其光者名‘白皮’,作丝,酒、醋同拌。”清代《清小录》中介绍了一种海蜇的吃法:“水洗净。拌豆腐略煮,则涩味尽而柔脆,加酒酿、酱油、花椒醉之。”为了使海蜇柔脆,利用了豆腐,可谓别出心裁。此菜既是“略煮”,也就是熟吃的了。

    烧菜的行家对海蜇的评价很高,认为“用海蜇做菜,要什么味有什么味,它具有适应食者各种需求的特殊性质,是任何动、植物性原料所望尘莫及的”。事实上,海蜇入馔。食法生熟兼备。热炒、凉拌皆可,佐餐下酒,风味尤佳。

    现在江南地区最常见的海蜇烧法,分别是“炖海蜇”及“拌海蜇皮”。前者乃熟食,专用海蜇头。先将其切块,放在倾入上汤的砂锅中,与火腿、笋片同煮。调以作料后炖。过一刻钟掀盖。见蜇块缩成一半,即端锅起食,略浇麻油即成。味醇厚而不腻。后者生食,配料为蛋皮丝与胡萝卜丝(须盐腌再去汁)。加糖、醋、酱油、麻油凉拌。

    继全羊席、全鳝席之后。有些地方还推出了“海蜇席”,厨师以海蜇为主料,经烧、烩、蒸、煮之后。做成各式各样的海蜇大菜。很受顾客的欢迎。, 百拇医药(于春风)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鱼肉类 > 其它水产类 > 海蜇(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