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5年第12期
编号:12737754
汤之利(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15年第12期
     无论是在民间的饮食文化中,还是在饭店的餐饮文化中,饭桌上都离不开汤。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写道:“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

    饭的含义很宽泛。在民间,一般指蒸煮熟的谷类食品,在南方多为大米制作的干饭、稀饭,北方则多为小麦或大米制作的馒头、大饼、面条、稀饭等。饭的本意是“吃”或“给吃”,与食或饲同义,如《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后来特指吃或给吃的食品,主要指煮熟的谷类食物。如《周书》:“黄帝始炊谷为饭。”现代人每天定时进餐所吃的“饭”,指一次进餐所吃的所有食物,包括谷类的主食和肉、菜等副食。比如天津人见面的打招呼语:“呢(您)了吃(饭)了吗?”是泛指每天定时吃的正餐食品,如早饭、中饭、晚饭。

    李渔所说的饭,可能是指南方的饭,但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吃饭,汤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李渔的话道出了人们吃饭的普遍习惯:要有汤菜的配合,饭才能吃得舒服,吃得津津有味。

    中国人的饮食嗜汤习惯要追溯到古代的神农氏。神农氏是中华农业文明的伟大代表。“谓之神农何?古人之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出自《白虎通义》)古时先民收获了谷物,经煮为饭。但谷粒加工不净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49 字符